10月28日,由山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主办的山东社科智库沙龙专家咨询研讨活动在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举行。本期沙龙围绕山东省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特色、优势和存在问题,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路径与对策等议题,组织省内外知名专家开展调查研究和学术研讨,力求为山东省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以及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利用提出可行性对策和建议,是山东社科智库沙龙重大调研咨询项目系列活动之一。本次沙龙以线上会议的形式举行,省社科联党组副书记、副主席、一级巡视员周忠高出席沙龙并讲话。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副院长丁延峰教授主持本场沙龙。
江苏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副院长王健研究员,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刘朝晖教授,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首席专家、《中国大运河蓝皮书》主编、烟台大学吴欣教授,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刘庆余教授,淮阴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李德楠教授等专家学者围绕本场沙龙主题开展了研讨。各位专家结合我省实际,就山东省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现状和存在问题,以及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路径和对策等方面,积极建言献策,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
周忠高介绍了山东社科智库沙龙创立的背景和目的,肯定了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这一选题在理论拓展和实践探索方面的重要性。周忠高指出,加快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山东段)的建设,是山东省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的明确要求,是落实国家《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充分挖掘大运河山东段自然、历史与文化优势,精心打造山东省大运河文化带的重要举措。山东省虽然具备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良好条件,但在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概念认识不清、复杂性认识不足、遗产挖掘不充分、统筹协调能力不强等问题。如何突出齐鲁文化特色,有效探索新时代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新思路,创造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山东模式”,对于推动齐鲁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加快经济文化强省建设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丁延峰副院长介绍了山东省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研究的初步成果。要坚持真实性与完整性、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可操作性等原则,完善管理体制机制,健全配套法律规章,强化统筹协调能力,明确建设主体责任,推进实施重大工程。要立足山东实际,着力强化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着力推进河道水系治理管护,着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着力推动文化和旅游创新发展。在深入挖掘大运河(山东段)历史文化资源,明晰山东运河主体和内涵的基础上,切实做好大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利用工作,创造符合山东实际的“齐鲁样板”和“山东模式”,努力将山东省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内涵丰富、具有较强吸引力的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示范区。
专家们认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是一项重大的系统性工程,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搞清定位和目标,明确建设主体和管理责任,建立健全各项管理体制和保障措施;深入挖掘和阐发大运河文化内涵,认真处理和协调好遗产保护同旅游开发的关系,讲好运河文化故事,为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山东社科智库沙龙注重为现实服务的便捷化和为决策服务的精准度,有利于拉近专家队伍与决策管理的距离,缩短了从理论研究到观点应用的路程。今年,省社科联和山东财经大学联合设立了山东社科智库沙龙调研咨询项目,更加强调学术成果过程管理,截至目前共有36个项目正式立项。(胡梦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