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受聊城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邀请,研究院郑民德副院长、罗衍军教授和王玉朋博士参加了由山东省文旅厅、省发改委主办的“千年运河·齐鲁华章”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文旅融合建设宣传活动,并先后在大会做主题发言。
郑民德副院长做了题为《中国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研究》的报告。该报告在介绍中国大运河文化遗产分布地域、类型、数量的基础上,对遗产现状、存在问题、解决举措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并对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构建、路径、方法进行了一定的探讨。
罗衍军教授做了题为《山东运河区域特色非遗产业的发展与乡村振兴》的报告。该报告通过对山东运河特色非遗产业(侧重于手工业)的发展现状进行研究,力求找到突破困境的新方法,赋予山东运河传统手工业新的生命力。罗教授指出,加强对山东运河区域特色非遗产业的保护、传承与发展,需要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一)合理规划,政策落实;(二)科技助力,打造品牌;(三)以人为本,旧曲新调;(四)他山之石,与时俱进;(五)非遗助农,齐头并进。
王玉朋博士做了题为《白银时代:清代山东运河河工经费研究》的报告。山东段运河是整个京杭运河中地势最高,科技含量最高的河段。该报告在强调清代运河河工在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地位基础上,对清代山东运河河工制度的成熟运作,河工运作的制度成本,各类河工类型的用银数目以及与国家财政的关系做了介绍。
三位老师的报告从不同侧面对中国大运河(尤其是山东运河)本体的历史变迁,运河区域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利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等内容做了研究。报告引起在座各位专家学者的兴趣,并吸引了来自各方媒体的关注及介绍。(王玉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