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尺竿头 更进一步——运河学研究院2022年工作总结

2022年是运河学研究院立足本业、狠抓科研、主动服务、加快发展的重要一年。一年来,在学校各级部门与社会各界的关心与支持下,研究院领导班子及教职工奋发有为,无论是在项目申请、著作出版、论文写发表、科研获奖,还是在社会服务和对外交流上都取得了丰硕成果,圆满完成了本年度的目标与任务。

 

做强主业,科研工作实现历史性突破

研究院紧扣学校创建一流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总要求,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切实加强学科建设,科研工作取得历史性突破。

一是

科研项目立结项数量再创新高。

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结项3项,立结项数量居全校前列,另获批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年创新团队项目1项,聊城市民政局横向课题1项。

二是

著作出版、论文发表数量与质量实现双重突破

。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商务印书馆等出版社出版著作5部,在《中国农史》《历史地理研究》《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古典文献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在学术界产生较大影响力。

三是

科研获奖与人才称号实现双丰收。

本年度研究院马亮宽教授获山东省社科突出贡献奖,郑民德获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崔建利、高元杰、周嘉、刘玉梅获三等奖,另获聊城市社科优秀成果奖、聊城大学优秀科研成果奖12项,入选聊城市“羡林学者”与“青年羡林学者”2人,聊城大学“光岳人才”计划5人。

 

 

校地合作,服务地方社会高质量发展

在认真做好科研教学工作同时,紧扣国家战略需求和社会发展需要,主动对接地方,服务社会。

一是

着力强化智库功能。

研究院入选2022年山东省社科理论重点研究基地,充分发挥运河研究在理论决策、政策咨询、宣传教育等方面的作用。研究团队在《中国社会科学报》、《大众日报》(理论版)开辟运河研究专栏或发表文章,从大运河生态效益、非遗保护、文献整理、乡村振兴等方面深入论析,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提供参考。

二是

不断强化与政府部门的交流合作。

丁延峰教授、周广骞博士分别被推举为“山东省精品旅游促进会大运河文化旅游专业委员”副主任、副秘书长。与聊城市文旅局合作编制的《大运河(聊城段)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实施方案(建议稿)》《聊城市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样板工程规划与建设方案》顺利结项,与汶上县干部政德教育中心合作编著的《大运河文化读本》顺利出版,积极同聊城市委宣传部、统战部、民政局等单位成立“聊城市运河文化研究中心”“聊城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聊城市地名文化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

 

 

强化支撑,科研平台建设日新月异

研究院倾力建设“两书一刊一平台”,着力打造具有我校鲜明特色、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巨大影响力的运河学研究交流、共享、合作平台。其中《中国大运河蓝皮书》(2022)已顺利出版,2023年编纂工作陆续展开;《运河学研究》第8辑已出版,第9辑已提交出版社;“大运河文化数据平台”已正式上线,成功上传各类运河文献资料数千件;《中国大运河年鉴》(2022)于10月在社科文献出版社顺利出版,为我国首部大运河主题年鉴,填补该领域专题研究与社会服务的空白。

 

 

积极参加学术会议,扩大对外交流合作

2022年度,研究院运河文物文献展览馆累计接待各级领导、专家、学者100余人次,并新增“运河名家名著”“运河贡砖”两个专题展室,展陈样式更为丰富与全面。同时积极承办与参加各类学术会议。主办“《中国大运河年鉴2022》《中国大运河发展报告2022》新书发布会及大运河文化研讨会”,与农学与农业工程学院联合承办“2022年世界运河沿岸景观发展国际会议”。参加“中国文学与运河”全国学术研讨会、复旦大学“运河与生态文明研究”工作坊、山东省精品旅游促进会大运河文化旅游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等学术交流10余次。邀请南京大学马俊亚教授、范金民教授,山东大学张献忠教授等知名专家做客研究院学术沙龙,进一步加强学术交流。

 

2022年,研究院立足运河研究,秉持学术研究与服务社会相结合的理念,各项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绩,科研创新、服务创新实现了有机结合,运河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得到了切实贯彻。首先,研究院实现了由过去单纯的理论研究向理论与现实结合的转型,相关项目、成果服务于国家与地方战略需求,积极为社会发展献计献策。其次,强化与各级部门、学术机构的交流与合作,以合作促发展,以交流促提高。研究院立足山东,面向全国与世界,提升创新思维与视角,不断扩展交流与融合渠道。最后,创新工作方式、工作理念与工作机制。结合研究院特点与发展定位,针对不同教师研究方向,制订有针对性的绩效考核方式,不断挖掘教师潜力,发挥特长,形成了运作科学、有效、合理的科研创新机制。

2022年研究院顺利完成了上年度制定的相关工作与任务,并有所突破与创新。但同时也认识到,具体工作中还有诸多方面需要提升与完善,如在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申请、高层次人才称号申报、高质量论文发表方面都需要进一步强化,在运河研究成果的数量与质量上还可以更上一层楼,不断增强研究院在国内外学术界中的影响力与美誉度。(郑民德、胡梦飞撰稿   丁延峰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