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运河发展报告(2023)》《中国大运河年鉴2023》 《中国大运河年鉴2015-2021》《运河学研究(第10辑)》新书发布会暨大运河文化研讨会在京举行

  2023年12月3日,《中国大运河发展报告(2023)》《中国大运河年鉴2023》《中国大运河年鉴2015-2021》《运河学研究(第10辑)》新书发布会暨大运河文化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本次发布会由聊城大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WCCO)联合主办。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联合大学、烟台大学、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招商局集团等多所高校、科研单位、企业的30余名专家学者参会。

  《中国大运河发展报告(2023)》由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首席专家、烟台大学教授吴欣主编,收录运河区域高质量发展、生态保护与提升、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文旅融合、城镇与乡村振兴、交通运河与港口建设、世界运河等24篇调查报告。《中国大运河年鉴2023》《中国大运河年鉴2015-2021》由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执行院长丁延峰主编,对2022年、2014-2020年有关国家与地方大运河政策法规、水利工程建设、航道运输、文旅融合、生态环境、学术研究、重要事件等进行了收录。《运河学研究(第10辑)》由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李泉教授主编,全书分河工、河政与漕运,运河区域经济与社会,运河文学与文献,运河考古,运河遗产,史料拾遗,新书评介7个专题,合计17篇文章。

  

  会议合影

  

  成果照片

  聊城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王昭风在新书发布会致辞中指出,大运河连接南北、绵延千里、联通古今,见证着中华民族的奋斗历史,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发布的四本图书是运河学研究院同事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聊城大学30年运河学研究积淀后的最新力作,更是学校服务文化强国建设、推进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表达力与传播力的重要见证,希望与会专家学者进一步加强合作交流,推动运河学研究走向深入。

  北京市委原常委、秘书长、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大运河文化辞典》总主编段柄仁指出,2024年是大运河成功申遗十周年,本次新书的出版可谓恰逢其时,无疑会对弘扬和宣传运河文化起到重要的助推作用。蓝皮书、年鉴和集刊的编纂,更加凸显创新性和基础性特色,是相关领域专家、学者了解大运河的重要来源,也是打造学术界各单位及专家交流合作的平台。

  首都师范大学原校长、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大运河工作委员会主任、首都师范大学北京文化带研究院院长宫辉力指出,大运河的历史文化价值历久弥新;让古老大运河焕发时代新风貌,对于打造宣传中国形象、展示中华文明、彰显文化自信的亮丽名片具有重要意义;2024年即将迎来大运河成功申遗十周年,新书的出版,对于弘扬和传承运河文化,推进运河学研究不断走向深入,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WCCO)城镇可持续发展专委会主任、扬州市原社科联主席、社科院院长房学明指出,作为国内首家以运河及其区域社会为研究对象的科研实体单位,聊城大学日益成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领域一个颇具影响力的科研机构,为聊城乃至全国大运河文化带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提供了一批高水平的学术成果和智力成果。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冀祥德指出,本次研讨会规格高、主题大,对大运河文化的挖掘与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围绕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提出的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将大运河的历史文化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传承相结合进行研讨,符合当前发展形势的要求,也是我们这一代人对历史负责的一项具体举措。同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将按照“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提出的‘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要求办好中国社会科学院’战略部署和要求”办好社科文献社。我们提出打造新时代的社科文献3.0版,将研究报告、皮书等标志性的文化成果进一步提升,扩大其国际国内影响力。

  在大运河文化研讨会上,《中国大运河蓝皮书》主编、烟台大学教授吴欣从主要进展、主要问题和对策建议三个方面,对《中国大运河发展报告(2023)》的总报告进行了解读。她认为,2023年,国家和沿运各地在政策规划、文旅活动开展、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三个方面取得显著成绩,但也存在文旅融合水平有待提升、特色挖掘和保护力度不够、共建共享氛围不太浓厚、区域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等问题。针对这一情况,她提出深入挖掘运河文化的价值和意义、拓展融资技术和手段、激发传统文化内生活力等对策和建议。

  《中国大运河年鉴》主编、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执行院长丁延峰教授从编写《中国大运河年鉴》的重要意义、责任担当和主要特点三个方面,对两部《中国大运河年鉴》进行了介绍和解读。他指出,中国大运河是中华民族繁荣兴盛的历史见证,也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换、创新性发展的重要载体。以年鉴的形式记述大运河,展现大运河,不仅是运河学研究院的重要工作,也是研究院的责任与情怀。在编辑出版《中国大运河年鉴2022》的基础上,研究院又集中研究力量,编辑出版了《中国大运河年鉴2023》《中国大运河年鉴2015-2021》。在编纂过程中,研究院特别强调突出年鉴内容的实效性、全面性、条理性与科学性,实现了三部运河年鉴的有机统一与相互补充。

  《运河学研究》副主编、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副院长胡克诚回顾了学术集刊《运河学研究》的创办背景和办刊历程,并详细介绍了《运河学研究》的基本定位和主要栏目。他还总结了一些办刊心得。首先,要有专业的编辑团队和稳定的经费来源。其次,要有稳定和高质量的稿源。最后,要与出版社积极沟通,接受专业建议和指导,不断创新专栏设计,提升编校质量。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研究会资深委员、《中国水利史典》副主编蔡蕃在发言中指出,大运河文化在整个中国文化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影响极为深远,学界有关大运河的基础研究存在不均衡现象,要注重对运河漕运的深入研究,同时加强对春秋至隋唐之间中国大运河的研究。

  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学报》编辑部常务副主编仲伟民在发言时表示,当前的运河研究要正确处理研究和开发、学术和现实的关系,同时要加强对黄河以北运河的专题研究,更加注重基础研究,加强运河与各时期经济发展和时代变迁关系的综合研究,不能就运河谈运河,要将运河研究与各个历史时期的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结合起来。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当代中国史料馆馆长刘诗古在发言中表达了对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科研成果的赞赏和肯定。他指出,运河作为历史上南北交通的大通道、大动脉,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要在深化运河历史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建设国际一流的运河文献中心。在搜集、整理文书、契约、碑刻等民间文献的同时,还要努力搜集运河区域人群的口述历史文献和世界运河文献,借助运河文献这一媒介,讲好运河文化故事。

  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所教授陈喜波在发言中指出,运河研究要与现实相结合,要多进行田野考察和口述访谈,将文献记载与调查研究相结合,深入探讨运河文化对当代社会的影响。要加强中外运河的比较研究,只有站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角度,才能更深入地了解中国运河。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首席编辑、人文分社社长宋月华在发言中回顾了与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的合作历程,肯定了研究院近年来取得的成绩。她特别指出转载率和引用量在刊物评价中的地位和作用,为集刊、蓝皮书、年鉴下一步的编纂指明了方向。

  交通部原部长、《中国运河史》专家委员会主任黄镇东在发言中谈了自己的感想。他认为,运河学是很有特色的学科,作为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运河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古老的历史积淀和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从事运河学研究大有可为。“运河”中的“运”是关键,要搞清“运”的概念,突出“运”的功能和作用,推动运河学研究不断走向深入。

  会议分为新书发布与大运河文化研讨会两个环节,分别由聊城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白成林与聊城大学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运河学研究院院长庄波主持,其间还进行了新书发布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