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运河学研究院在贯彻学校“提质行动年”相关要求下,不断落实学校改革发展重要举措,围绕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定位,针对运河学学科特点,在科研创新、服务社会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绩,实现了研究院的高质量发展。
一年来,在校党委、校行政的正确领导下,研究院始终将理论研究与社会服务作为单位工作重点,在课题立项、著作出版、论文发表、科研获奖、服务社会、对外交流等方面均取得了丰硕成果,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其中研究院“一号工程”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成立十周年庆典暨“过去、现在与未来:大运河文化研讨会”取得了圆满成功,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一、主要工作措施及取得的成绩
1、做大做强主业,科研工作再创佳绩
研究院密切关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结合社会需求与学校创建一流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总要求,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理论优势,切实加强学科建设,在科研工作上取得了重大进展,取得了诸多成绩。
科研项目立项数再创新高。2023年度,在做好选题、申报书书写与修改等工作的前提下,研究院获批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重点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重大项目、高校古委会、国家民委、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等国家级、省部级课题11项,其他厅级项目6项。获批聊城大学重大成果培育项目1项,聊城大学“光岳青年学者创新团队”项目1项,山东省青创团队项目1项。
在著作出版、论文发表上实现了数量与质量的双重提升。在中华书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山东文艺出版社等出版社出版著作6部,在《南开学报》《中国社会科学报》《农业考古》《档案与建设》《大众日报》等期刊、报刊发表论文30余篇,在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力,进一步奠定了运河学学术研究的重地。
在科研获奖与人才称号上实现了双丰收。2023年度,研究院获山东省第三十六届社科优秀成果奖3项,其中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四项研究成果入选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2023年度文化和旅游重点优秀研究成果,另获聊城市社科优秀成果奖、聊城大学优秀科研成果奖18项。入选聊城市“青年羡林学者”1人,入选聊城大学“光岳人才工程”4人。
2、校地合作,服务地方社会高质量发展
在搞好科研工作,打好理论基础的同时,研究院主动对接社会发展需求,不断强化服务社会能力,在运河文化宣传、横向课题合作、智库服务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获取第一手资料,增强服务社会的文献基础,研究院师生前往京杭大运河江浙段、浙东运河、京杭大运河聊城段进行考察与调研,一方面增强了与沿线政府部门、科研机构之间的联系与交流,另一方面也搜集到了大量资料,从而为研究报告、学术论文的撰写奠定了基础。
不断强化运河文化宣传与智库服务功能。研究团队在《中国社会科学报》《大众日报》开辟运河研究专栏或发表文章,从隋唐大运河的区域社会影响、黄运生态演变及交织关系、大运河的历史价值、大运河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角度进行深度辨析,为当下全面认识、了解和弘扬运河文化,传承运河精神提供历史借鉴。研究院教师多次接受中央电视台、央视频、山东电视台等媒体采访,宣传与推介运河文化,增强民众对运河文化的了解。
不断强化与政府部门的交流合作,多项咨询报告获领导批示。参与山东省委宣传部山东文化体验廊道故事丛书的编纂,负责《大运河历史文化故事(一)》《大运河历史文化故事(二)》《聊城历史文化故事》3部书稿的撰写,并在山东文艺出版社顺利出版;获批2023年度聊城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大课题2项;与聊城市汇通黄河运河经济文化研究中心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研究院5项咨询报告获山东省政府领导、山东省委宣传部领导、聊城市委与市政府领导批示。
3、强化智力支撑,平台建设日新月异
运河学研究院以“两书一刊一平台一展馆”为抓手,倾力打造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学术科研平台。在依靠山东省社科理论重点研究基地——山东省运河文化研究基地、山东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重点研究基地——运河文化研究基地等省级平台基础上。出版《中国大运河发展报告(2023)》《运河学研究(第10辑)》《中国大运河年鉴(2023)》《中国大运河年鉴2015-2021》,2024年相关刊物的编纂工作也已经开始。大运河文化数据平台建设日益完善,运河动态、运河文献、运河智库涵盖内容丰富,已经成为宣传运河文化、共享运河资料的重要平台。运河文物文献展览馆2023年接待全国各地领导、专家、学者50余批,2000余人次,得到了来访嘉宾的一致好评,并入选聊城市第十一批社科普及教育基地。展览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展览室展陈文献、学术成果,得到了省检查组的肯定与好评,并对基地五年规划进行了指导。
4、积极参加学术会议,扩大对外交流合作
运河学研究院2023年积极加强对外交流,先后主办多次学术会议,扩大了与社会各界的交流与合作。主办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成立十周年庆典暨“过去、现在与未来:大运河文化研讨会”、“《中国大运河发展报告(2023)》《运河学研究(第10辑)》《中国大运河年鉴2023》《中国大运河年鉴2015-2021》新书发布会暨大运河文化研讨会”、“2023年中华传统晒书活动”暨“运河古籍的挖掘、保护与利用”研讨会、“海源阁藏书暨历代图书文化史研究学术研讨会”。参加清华大学“明清以来华北核心区的水与环境”工作坊、第五届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智库峰会、第二届“大运河河北段”学术研讨会、大运河文化与宗教中国化研讨会、第四届山东青年史学家论坛、大运河(山东段)文化旅游创新发展专题研讨会、黄河运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论坛暨晋冀鲁豫文旅融合发展联席会议等学术交流20余次。邀请浙江大学孙竞昊教授、山东大学何朝晖教授等知名专家做客研究院学术沙龙,进一步加强学术交流。聘任《中国大运河蓝皮书》主编、烟台大学教授吴欣为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首席专家”;聘请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葛剑雄,国家文化公园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兼大运河组协调人、博士生导师、中国文化传媒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周泓洋,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WCCO)副主席张福堂,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倪玉平,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王长松,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商业史学会中国大运河专业委员会主任刘士林,扬州大学中国大运河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黄杰为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兼职教授。
二、工作思路创新及存在问题
2023年,研究院认真贯彻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要求,秉持学术研究与服务社会相结合的理念,各项工作取得了较大成绩,科研创新、服务创新实现了有机结合,运河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得到了彻底的贯彻与落实。
首先,研究院实现了由过去单纯的理论研究向理论与现实相结合的转化,相关项目、论文、咨询报告更加关注国家与社会的需求,通过调查、调研形成的实践性较强的成果得到了广泛重视,为国家战略与地方发展服务的能力不断增强。
其次,强化与政府机构、学术团体、企业协会的合作与交流,以合作促进发展,以发展强化合作。研究院立足山东,面向全国与世界,不断创新研究视角与研究思路,扩大合作路径,加强融合发展渠道。
最后,创新工作方式、工作理念与工作机制。结合研究院特点与发展定位,针对不同教师研究方向,制订有针对性的绩效考核方式,不断挖掘教师潜力,发挥特长,形成了运作科学、有效、合理的科研创新机制。
2023年研究院顺利完成了上年度制定的相关规划与任务,并有较大突破与创新。但同时也认识到,具体工作中还有诸多方面需要提升与完善,如在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申报、高层次人才称号、高质量论文发表方面都需要进一步强化,在运河研究成果的数量与质量上还可以更上一层楼,不断强化研究院在国内外学术界中的影响力与美誉度。
在下步工作中,我院将紧扣学校发展思路,突出运河学研究优势,认真总结经验,着力弥补短板,积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努力推动科研、教学与服务社会各项工作取得新的更大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