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学研究》集刊稿约与注释规范

《运河学研究》系由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主办、李泉教授主编的国内首家以古今中外运河及其相关问题为研究对象的综合性学术集刊,每年二期,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主要专栏有“理论研究”“专题研究”“研究综述”“新书评介”“史料拾遗”等。欢迎学界贤达赐稿并提出批评意见。

投稿须知:

1.来稿字数不限,专题论文原则上应在8000字以上。

2.文章格式参考《历史研究》,页下注,具体注释规范见文后《附录》

3.论文需要中英文题目、内容提要和关键词。基金资助的论文请在首页以注释形式标注,说明有关项目的具体名称、编号。如有鸣谢文字请附于文末。

4.请作者随稿附上个人相关信息,包括姓名、出生年月、工作单位、职称职务、研究方向以及联系方式。

5.来稿须为原创和首发作品,切勿一稿多投。本刊会严格执行“查重”检测制度,请作者尊重知识产权,内容不得违反国家法令法规,文责自负。

6.投稿一个月未收到通知,可自行处理。本刊对决定采用的稿件,有权进行修改、删节。除纸本印刷外,本刊会配合集刊数据库和学术期刊网,将电子文档上传至相关网站及本刊主页。

7.来稿一经刊登,即奉呈作者样刊两本,并致薄酬。

 

投稿邮箱:yunhexueyanjiu@126.com

联系电话:0635-8238103

联 系 人:胡克诚

 

                                     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

                                  《运河学研究》集刊编辑部

 

 

一、注释体例及标注位置

①注释放置于当页下(脚注)。注释序号用①,②,③……标识。

②每页单独排序。

③注释序号统一置于正文中引文的句子(或词组、或段落)标点符号之后。

二、注释的标注格式及例子

1.著作

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发展史(先秦卷)》,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25页。

实藤惠秀著,谭汝谦、林启彦译:《中国人留学日本史》,中文大学出版社,1982年,第11-12页。

2.析出文献

杜威·佛克马:《走向新世界主义》,王宁、薛晓源编:《全球化与后殖民批评》,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第247-266页。

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鲁迅全集》第9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325页。

3.著作、文集的序言、引论、前言等

李鹏程:《当代文化哲学沉思》,人民出版社,1994年,“序言”,第1页。

楼适夷:《读家书,想傅雷(代序)》,傅敏编:《傅雷家书》(增补本),三联书店,1988年,第2页。

4.古籍

(1)刻本(第*页)

姚际恒:《古今伪书考》卷3,光绪三年苏州文学山房活字本,第9页。

(2)点校本、整理本

毛祥麟:《墨余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标点本(或整理本),第35页。

(3)影印本

杨钟羲:《雪桥诗话续集》卷5,辽沈书社,1991年影印本,上册,第461页。

《太平御览》卷690《服章部七》引《魏台访议》,中华书局,1985年影印本,第3册,第3080页。

(4)析出文献

管志道:《答屠仪部赤水丈书》,《续问辨牍》卷2,《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7年影印本,子部,第88册,第73页。

(5)地方志

乾隆《嘉定县志》卷12《风俗》,第7页。

万历《广东通志》卷15《郡县志二·广州府·城池》,《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中国书店,1992年影印本,第42册,第367页。

(6)常用基本典籍,官修大型典籍可不标注作者

《旧唐书》卷9《玄宗纪下》,中华书局,1975年标点本,第233页。

(7)编年体典籍注出文字所属之年月甲子(日)。

《清德宗实录》卷435,光绪二十四年十二月上,中华书局,1987年影印本,第6册,第727页。

5.期刊

何龄修:《读顾诚〈南明史〉》,《中国史研究》1998年第3期。

李济:《创办史语所与支持安阳考古工作的贡献》,《传记文学》(台北)第28卷第1期,1976年1月。

6.报纸

李眉:《李劼人轶事》,《四川工人日报》1986年8月22日,第2版。

《四川会议厅暂行章程》,《广益丛报》第8年第19期,1910年9月3日,“新章”,第1—2页。

7.未刊文献

方明东:《罗隆基政治思想研究(1913-1949)》,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2000年,第67页。

任东来:《对国际体制和国际制度的理解和翻译》,全球化与亚太区域化国际研讨会论文,天津,2000年6月,第9页。

8.手稿、档案文献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清代中琉关系档案五编》,中国档案出版社,2002年,第39页。

《历代宝案》(台湾大学藏本),第***册,第***页

《历代宝案》(校订本),第***册,冲绳县教育委员会,***年,第***页。

《傅良佐致国务院电》,1917年9月15日,北洋档案1011-5961,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

9.转引文献

章太炎:《在长沙晨光学校演说》,1925年10月,转引自汤志钧:《章太炎年谱长编》下册,中华书局,1979年,第823页。

10.电子文献

扬之水:《两宋茶诗与茶事》,《文学遗产通讯》(网络版试刊)2006年第1期, http://www.literature.org.cn /Article.asp?ID=199,2007年9月13日。

11.再次引证时的“出版信息”项目简化

赵景深:《文坛忆旧》,第24页。

12.间接引文的标注

参见/详见邱陵编著:《书籍装帧艺术简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28-29页。

13.外文文献

(1)专著

Peter Brooks, Troubling Confessions: Speaking Guilt in Law and Literature,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0, p.48.

(2)期刊析出文献

Heath B. Chamberlain, “On the Search for Civil Society in China,” Modern China, vol. 19, no. 2 (April 1993),pp.199-215.

(3)档案文献

标注顺序:文献标题/文献形成时间/卷宗号或其他编号/藏所。

Nixon to Kissinger, February 1, 1969, Box 1032, NSC Files, Nixon Presidential Material Project (NPMP), National Archives II, College Park, M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