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学发微(二)

3.商业、手工业和服务业

运河区域的商人商帮、商品流通、商业会馆、手工业部门等,历来是学界研究的重点,研究成果也很多,但运河城镇商业发展对区域社会的影响,研究还相对薄弱。明清时期,运河城镇的服务业——旅店、饭馆、茶庄、钱庄、典当业、租赁业、搬运业、演艺业等,是十分昌盛的行业,因为当时难登大雅之堂,所以正史和其他史书中很少记载,今天则是我们研究的重要对象。

4.农业开发

明清政府开挖运河的目的是运输漕粮,即所谓“运道之设,专为岁漕”。但是运河作为一项水利工程,对沿线农业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这方面的研究亟待加强。研究内容包括:大运河引起的自然河道水系变迁及农业水环境变化、土地垦殖状况变化及种植结构调整;运河流域湖泊形成及农业生态环境变迁,山东水柜湖区的沉粮地及水域农田面积变化,农业生产结构及农作物结构改变、水生物与水产养殖等;运河区域土壤植被的变化,黄淮海平原盐碱地分布及与运河关系的分析,河湖洼地的沙碱化,运河沿线决堤事件与土壤改良,运河两岸种植林木及其保护措施,沿湖植树及湿地保护;运河水利与区域自然灾害,运河的排水、灌溉作用,运河引起的区域性水灾、旱灾、蝗灾;运河夫役佥派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明清时期夫役征派成为运河沿线农民的沉重负担,北方抓夫拉纤的现象十分严重,农民视运河为畏途,德州一带流行的“三月三,九月九,无事不向江(河)边走”的民谚,骆马湖附近土地价格“其腴者亩直一钱,硗者以次减,盖苦于重役也”,足以说明夫役派征严重影响农业生产。运河与农业关系的研究,不仅有重要学术价值,而且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5.社会结构和社会流动

从历史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大运河对区域社会结构的影响是显著的,这方面的研究内容包括人口结构、家庭结构、社会组织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消费结构、社会层级结构等等。大运河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运河城市居民的谋生手段和生活方式,形成了独特的社区、社会团体,如宗教团体、帮会团体、商人会馆、工商业行会等,促进了思想文化、价值观念、信仰习俗的交流融会,形成新的开放性社会结构形态。

与其他区域相比较,运河区域的社会流动十分频繁,其中有社会水平流动,如农业向商业、手工业、服务业的流动,非运河区域向运河区域的人口流动,农村向城镇的流动等,是处于同一社会层级的不同职业之间的流动;也有社会垂直流动,即社会不同层级之间的流动。社会流动影响到地区间的自然资源、财富资源、人力资源的分配使用,推动了区域内部社会层级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变化,有利于各地区间群体和人员的往来交流,破除地区和人群的封闭状态,促进了社会发展。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还停留在宏观的理论思考阶段,缺乏深入的微观层面探究。

6.文化及文化遗产

近年,运河沿线各地政府为建设运河文化带均做出部署安排,制定规划并逐步实施。与此同时,运河文化研究也备受重视,不少地方成立有运河文化研究的民间团体和学术机构,相关论著不断问世。关于文化的内涵,言人人殊,所以运河文化的内容也是包罗万象,囊括文史哲各个方面。目前,这方面的研究尚显浮泛杂乱,既缺乏理论提升,也没有形成知识体系。中国运河申遗成功,运河文化遗产广受关注,但是,人们看到的只是遗产展示,真正意义上的学术研究还没有展开。

上文对运河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做了简要说明,篇幅所限,难免挂一漏万,隔靴搔痒。不过,通过简单的疏理,我们还是能够看出,运河学的研究内容极其宽泛,涉及诸多学科和研究领域。运河学研究内容丰富,界限明确,特点鲜明,意义重大,完全可以支撑一个独立的学科。

(三)运河学研究资料

运河学研究的资料十分丰富,兹分类简要介绍如下。

1.专门著作

元代以来,参与运河兴修管理的官员、学者编撰了许多关于运河的著作,流传至今的有一百多种,散见于几种丛书及各大图书馆藏的珍善本书中。这些著作,有的是修治运河的论著,有的是治河名臣奏疏选编,有的专门记述运河及相关工程,有的是漕运资料汇编。就内容而言,涉及治河治水的理论理念、运河河道开挖挑浚、运河工程建设维护、漕运及其管理体制、黄河与运河关系、运河区域生态环境与社会状况等。这上百种专门著作中,有几部书如《漕河图志》《再续行水金鉴》《治水筌蹄》已经整理出版,但印量不大;有几部如《清代漕运全书》、张鹏翮《治河全书》已单独影印出版,有一些收入《续修四库全书》、《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中华山水志丛刊》(线装书局2004年版)、《中国水利志丛刊》(广陵书社2006年版)影印出版;还有很多重要典籍,作为珍善本书藏于各大图书馆,一般读者难以寓目。我们已分别撰写书目提要,并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影印出版。

2.史书方志

二十五史的《河渠志》《食货志》《地理志》中有不少关于运河与漕运的记载,人物传记中散落着大量治运人物事迹及河政河务方面的材料。其他史书中也有关于运河的资料,但均较为零散。明清《实录》中涉及运河的材料很多,但卷帙浩繁,且属编年体,相关材料分系于年月之下,故需进行系统的检选整理。全国性通志如《元和郡县志》、《太平寰宇记》、《元一统志》(残本)、《明一统志》、《清一统志》、《天下郡国利病书》、《读史方舆纪要》及其他地理类著作中,有不少可以利用的材料。运河流经区域的省志、府志、州志、县志、镇志、乡土志、山水志、榷关志等等,总量有数百种之多,内容涉及运河修治、河道变迁、漕粮征运、城市街区、商品交换、手工业门类、河务漕务管理、民风民俗等各个方面。方志是运河研究的资料库,关于运河工程、管理机构、重要建筑、风景名胜的具体位置、历史沿革,关于社会下层文化、市风民俗等,比正史和一般史书的记载详尽具体。

3.档案资料

据初步统计,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上谕档和大臣奏疏中,内容涉及运河的有5000件左右,是研究历朝治水思想、河道工程、河务管理、漕粮运输、运河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状况的第一手材料。这些材料使用起来最为困难:一是查阅档案犹如披沙拣金,工作量很大;二是上谕奏疏的内容与史实未必完全吻合,需要其他相关资料为依据,方能弄清事情原委及君臣言论的内容实质。目前的学术研究中,这类材料基本上没有被使用。明清时期,各地政府及水利部门也保存了大量与运河有关的档案,如开挖运河的奏疏详文、勘察报告、工程预算、往来公文、竣工验收报告、开支清册等等。明代朱国盛《南河志》、清代李庆云《续纂江南水利全案》等,都是当时的水利工程档案选编。明清时期地方档案多毁于兵燹,晚清民国档案尚有保存至今者,解放初期治理运河的档案,数量很多,分布甚广,也是研究运河的宝贵资料。

4.政书、类书

明清时期官修政书种类多,部头大,内容包罗万象[54],其中运河方面的材料不少。如《明会典》《清会典》《大清会典则例》《大清会典事例》《续三通》《清三通》等,大都有河工水利、漕粮征运、钞关仓储等类目,集中保存了与运河有关的史料。唐代以后,历代编有类书,宋代以后,类书亦有官修,其中多有与运河相关的材料。清代《古今图书集成》是类书的集大成者,《食货典》《山川典》搜集了运河方面的材料。《清稗类钞》的《地理类》《名胜类》《巡幸类》《屯漕类》《吏治类》等篇目中,都有与运河有关的资料。政书、类书按内容分类编排材料,运河方面的资料相对集中,使用比较方便。但类书多属工具书性质,其材料全由其他书籍摘录抄掇而来,在使用的时候应查找原始出处,认真核对,以免出现错讹。

5.文集笔记

明清时期官员文士经过运河往返于京城与南方各地,或在运河沿线地方政府任职,或沿途办理公务、驻足游历、访朋会友、求师问学、购买商品、娱乐消费,他们将自己的经历见闻记录下来,著为文章。文人以赋诗抒怀为习尚,遇山水胜景、奇闻轶事,便即兴吟诗作歌。粗略翻阅一下古代诗文集就会发现,运河沿线城市,即便是仅仅建有船闸码头的小镇,也都有文人留下的文章诗作。这类文字有的是无病呻吟,言之无物,但不少是有感而作,有的则具有纪实的性质。明清时期的文人笔记常见的有五六百种之多,其中所记的与运河有关的史事人物,生动形象,关于运河区域社会生活的具体描述,更是其他书籍所欠缺。明清小说有些以运河区域社会为背景,某些篇章直接描写运河沿线人物世事,可以为运河研究提供帮助,如《金瓶梅》中描写临清商业繁华、钞关胥吏奸诈、富商大家生活的文字,都是运河区域社会研究的有价值的佐证材料。文集、笔记、小说中的资料十分零散,虚构夸张、道听途说者在在多有,使用时要特别慎重。一是要作必要的考证,下些去伪存真的功夫;二是仅可拿来作为旁证材料,且不可作为直接史料使用。这方面的资料难以系统地搜集整理,目前很多有价值的材料还没有进入研究领域。

6.外国史料

唐代起,亚洲各国的使者商团经常沿大运河往返京城与沿海港口之间,元代起欧洲各国的传教士、商人、使臣等也浮海由运河前往各地,他们留下了大量关于中国运河及运河区域社会的记述。其中比较著名的如朝鲜人写的《漂海录》《燕行录》《奉使录》,日本僧人贡使写的《参天台五台山记》《初渡集》《再渡集》《壬戌入明记》,欧洲人写的《马可·波罗游记》《鄂多立克东游录》《利玛窦中国札记》《英使谒见乾隆纪实》等。朝鲜大臣崔溥《漂海录》中关于明代运河工程、宦官奢华骄横、南北社会生活及风俗习惯差异等的记述,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日本和尚策彦周良的《入明记》,以日记形式记下日本贡使两次沿运河往返北京与宁波间的所见所闻,其内容之丰富翔实,中国文人笔记无出其右者。朝鲜、日本人的著作多用汉文写成,欧洲人的著作今大都翻译成了汉文,一般人阅读使用均无困难。这些著作虽然早已引起了学界的关注,但使用其中的材料研究中国运河与运河区域社会的论著并不多见。

此外,民间文献如碑文、族谱、契约等,在运河研究中的价值也不可低估。各地政协编印的文史资料,各社会团体印行的民间文化材料,记载了与运河有关的见闻、回忆、民谣、传说、风俗民情、民间文学、民间艺术等等,也是很有价值的历史资料。

三 多学科理论和方法的集合

运河学属交叉或边缘性学科,从上文所述研究内容可以看出,它既包含有历史学、历史地理学、社会史、历史社会学、文化人类学、文献学、考古学等社会科学的内容,同时也涉及科技史、水利学、工程学、环境科学等自然科学的内容。著名计算机学家姚期智曾指出:“多学科交叉融合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关键。当不同的学科、理论相互交叉结合,同时一种新技术达到成熟的时候,往往就会出现理论上的突破和技术上的创新。”当今多学科的交叉,既有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内部各分支学科之间的交叉,也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大学科门类之间的交叉,运河学的学科交叉属于后者。学科的交叉,不仅是研究内容的交叉,而且是学科理论和研究方法的交叉。

(一)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方法

从社会科学方面而言,运河学涵盖的学科门类主要是历史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文化学和文献学等学科,同时涉及文学、哲学、艺术学等学科。

历史学。中国运河至今已流淌了两千多年,它本身有着丰厚的历史积淀,它的影响渗透到了中国社会历史的各个方面。春秋战国以后,不仅中原地区的朝代更替、社会变迁与运河密切相关,而且许多重要历史事件、重要人物、重要社会现象与运河也有关系,研究中国历史离不开运河。尤其是明清时期,国家视运河漕运为经济命脉,明清史书中,有关运河漕运的记载连篇累牍,与运河相关的事件、人物比比皆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运河研究是中国历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中国运河的研究,离不开历史学的理论和方法。

社会学、社会史和历史人类学。研究运河区域的历史与社会,离不开社会学和历史社会学,目前已有学者做这方面的尝试,相信不久会有研究成果问世。运河是一条社会的河,运河的研究与社会史有许多叠合之处。社会史运用各种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特别是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历史上的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家庭、宗族、社区、各种社会集团)、社会行为及社会心理进行研究,它是历史学的重要分支,也是与社会学密切相关的学科。社会史与社会学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研究往昔的社会整体及其各个侧面,而后者研究现实社会的结构及社会问题。运河学研究的许多内容属社会史范畴,应当使用社会史的研究方法。目前,许多学者研究运河区域的家族、宗族、民族及其相关的文化现象,使用的是历史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历史人类学是人类学的分支学科。主要研究比较不同民族、部落、区域的文化现象,找出区域文化的特殊性和共通性。它的研究对象类似于社会学,只是它更注重存在于社会下层的文化现象,特别是存在于落后蛮荒地区的历史文化。它的研究方式是注重质而不是量,现象的观察多是“特例”而非“通识”。在研究方法上与社会史有许多共同之处。

文化学。研究运河文化,建设运河文化带,离不开文化学的理论和方法。从事运河文化学的研究,首先应该树立整体文化观。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人们普遍关注的是运河本身及运河区域的具体文化现象,大到哲学、史学、文学,小到衣食住行,只要把发生在运河区域的文化现象累积在一起,便是运河文化。近年出版的几种运河文化史、大运河史及论文集,都是这种文化观念的产物。至于说各种文化现象之间的联系及其与中华文化大系、与各区域文化的关系,则很少有人探讨。说来说去,大家得到的只是一个空泛而模糊的运河文化概念。因此我们要有运河文化的宏观把握和整体性思维,研究运河文化形成的历史、特征及基本精神,研究其在中国文化史中的地位及发展规律,说明各种文化现象之间的关系。其次,运河文化是一种活态的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段,它的内涵不尽相同。在文化演进过程中,新的文化现象不断出现,使得运河文化内容日益丰富多彩。因此,运河文化的研究,既是文化现象学研究,又是一种社会历史学的研究。

考古学。运河学与考古学关系密切。考古学运用田野调查和科学发掘的方法,获取古代人们生产生活过程中的遗物和遗存。运河历时久远,分布广泛,文化遗存十分丰富。这些遗存,有些在地面上,但多数埋藏在地下。它们是历史上运河河道、码头、闸坝、船只、房屋建筑、生活用具等等的实物展示,具有历史文献无法替代的价值。如1999年发掘的隋唐运河淮北遗址,2011年发掘的明清时期山东运河七级码头、土桥闸和南旺分水枢纽工程,一方面印证了文献中的许多记载,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文献中没有的历史信息。

文献学。运河学离不开历史文献的整理研究,对历史文献的产生发展、表现方式、流传情况,以及文献的内容类别、整理利用乃至文献数据化进行探讨和研究,是运河学研究的起点和重要内容。历史文献的搜集整理是一门大学问,也是最重要的研究方法。当然,我们所说的文献,既包括传统文献,也包括契约文书、碑刻、族谱及口述资料,还包括越来越多的音像资料。文献资料是学术研究的基础,运河学研究能否得到学界认可,关键是要看我们的文献资料能否支撑这个学科学术研究的持续发展。从这个意义讲,文献学方面的工作是不可忽视的。

(二)自然科学的理论和方法

运河本身是一项建筑工程,它涉及水利、环境、科技等方面,均属自然科学领域。

工程学。工程学是用数学和其他自然科学的理论方法设计有用物体进程的一门学科,它研究自然科学在各行业中的应用方式、方法及工程进行的一般规律,并对相关技术进行改良。运河是一项伟大的建筑工程,其中包含土建工程(河道开挖、堤岸维护、闸坝修筑、道路桥梁等)、水利工程(控水工程、引水工程、排水工程等)、交通工程等。所以必须用工程学的学科理论对它的发展进程进行深入研究。这方面的研究偶有成果发表,但多着眼于当代,对历史时期运河工程的研究则十分薄弱。

环境学。研究运河区域环境,应当运用环境水利学的理论和方法。环境水利学研究水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水资源保护、水利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区域环境水利规划、水利经济等。理论基础是环境水力学、环境水文学、环境水化学(水污染化学)、环境水生物学(污水生物学)等。这是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将其与社会科学的研究结合起来,从事环境史的研究,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地理学。中国的运河里程长,分布广,所经地区地势复杂,历代均有变化,因此,常会涉及自然地理与历史地理的研究。其中自然地理属自然科学,历史地理属社会科学,因此运河地理学研究的本身就属于交叉学科。古人开挖运河时,首先必须考察沿线自然地理状况,以确定河道走向、河道工程及引水排水等问题,这些都属于自然地理的范畴。历史地理学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及其演变规律,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运河河道开挖变迁及其与自然水系的关系,历史时期运河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都属历史地理学的研究范畴。

此外,我们还应及时吸收相关学科最新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如卫星遥感数据采集、湖泊水域采样分析、旅游学中的“廊道文化”理论、文化遗产分析中使用的“文化线路”方法等,都可以拿来进行运河学研究。

运河学是多种学科交叉的新学科,它的理论和方法是多学科理论和方法的汇集综合。这种汇集与综合不是无序的拼凑,不是简单的相加。其中既有各学科的独立研究,也有各学科理论方法的综合性研究。根据研究对象的差异,灵活地调整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才能达到良好的研究效果。运河学涉及诸多学科,作为一个研究者,这些学问不可能门门精通,所以运河学的研究,应该是一个集众的研究。既有统一的设计规划,又注重发挥个人的特长;既有宏观的整体视野,又有具体问题的深入探究。这样才能真正建立起运河学,才能使之成为人们期盼的显学。

注释(略)。

按:本文载于李泉主编《运河学研究》第1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第3-32页

购书指南:京东:https://item.jd.com/12356133.html?dist=jd

当当:http://product.dangdang.com/252782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