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民德著《明清京杭运河沿线漕运仓储系统研究》简介

窦重沂[1]

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副教授郑民德著的《明清京杭运河沿线漕运仓储系统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7月)一书,共八章,内容涵盖明清京通仓、水次仓、小型漕仓,涉及仓储的历史沿革、管理运作、功能作用、弊端整顿等诸方面,揭示了明清漕运历史变革与国家政策、区域社会、制度文化之间关系,对于促进中国大运河成功申遗后的相关研究、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顺利开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第一章“明清之前中国的漕运与漕仓”。对明清之前中国漕运与漕仓的历史演变进行了回顾与说明,从商代的巨桥仓到元代的河仓,中国漕运的演变是与水路交通的发展及运河的开辟密不可分的,漕仓的作用也从单一的军需发展到灾荒赈济、粮价平衡、京师保障等多重功能。

第二章“明清京通仓的建置、沿革、粮数与修造”。对明清时期京通仓的历史沿革、储数量变化、仓廒修造作了介绍。明清京通仓储制度既存在诸多共性,也有各自不同的特点。这种情况的出现,除了与漕政变化、制度更替、运河现状有很大的关系外,还与仓储管理方式、政局变化、技术手段等方面的因素密不可分。

第三章“明清时期京通仓的管理与运作”。明清京通仓的管理与运作有一整套复杂而严密的体系与程序,其中既包括仓储官员的诠选、考核、奖惩、任免,也包括仓粮的收支、出纳、审核等,是关系国家政局的重要事务。在仓储管理中,既有不同官员之间的相互监督与合作,也有基层劳役人员的选拔与分配。

第四章“明清时期的运河水次仓”。探讨了明清时期的大型运河水次仓。明清水次仓位于天津、德州、临清、徐州、淮安等运河名城,是随着漕运兴起与运河畅通而设置的。这些漕仓不但转运与存贮大量税粮,而且还起着填补京通仓缺额、灾荒赈济、提供官军俸粮和公共工程用粮的作用。

第五章“明清时期京通仓与水次仓的功能及作用”。明清京通仓与水次仓作为存储国家漕粮的处所,在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六章“明清京通水次仓之弊”。明清京通仓与水次仓在发展演变的过程中,随着漕运的衰败与国家吏治的腐朽,产生了诸多的弊端。在明代主要是监仓宦官对仓储的祸乱,在清代则有花户、地棍、仓匪的骚扰与侵盗,尽管国家屡次整顿仓政,但因河弊、漕弊、仓弊已积重难返,因此其效果并不明显。

第七章“明清时期的京通仓与水次仓火灾”。明清京通仓管理严密,有着森严的看守制度,但百密一疏,在数百年间仍发生了不计其数的火灾,其中既有防范上的疏忽,也有人为的故意纵火。

第八章“明清基层社会的小型漕仓及闹漕、哄仓之争”。明清时期地方社会的小型漕仓是国家税粮存储的起点,这些漕仓主要分布于运河与长江沿线的有漕省份,是周边州县纳粮与从事商业交易的场所,属于地域社会的公共空间。在这些地方既有百姓和谐纳粮的场面,也有缙绅、地棍、生监人员对国家漕粮的鱼肉,甚至更有轰轰烈烈的闹漕斗争。

该书资料搜集非常丰富,既包括历代正史、方志、文集、笔记、名臣奏疏,也包括档案、碑刻等资料,有着扎实的资料基础。当然,在某些方面也存在堆砌资料、缺乏深入分析的问题。不过从总体看来,作为第一部系统研究明清漕仓的著作,在很大程度上分析了国家漕运对国家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影响,较为深刻地阐述了漕运与区域社会之间的关系,对于深化中国漕运史研究具有推动作用。

(责任编辑:朱年志)

注释:

[1] 窦重沂(1994~ ),山东平度人,聊城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史、运河史。

 

按:本文载于李泉主编《运河学研究》第1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第229-230

购书指南:京东:https://item.jd.com/12356133.html?dist=jd

当当:http://product.dangdang.com/252782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