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临清中洲古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保存有许多风貌良好的历史遗存以及特色鲜明的历史街区,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旅游开发潜力,但同时也存在保护机制不健全、城市活力不足、特色挖掘不够、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和不足。针对这一情况,相关部门应采取加大宣传推介、健全管理机制、延续历史文脉、完善配套设施、丰富旅游业态等措施,运用“城市有机更新”理论和“活态博物馆”理念,对古城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性开发,并在此基础上发展现代旅游业,使古城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
关键词:临清;中洲古城;运河遗产;保护;开发
临清中洲古城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它形成于元末明初时期,由元代运河、明代运河和卫运河交汇环抱形成,至今保留着原有的街巷布局,承载着珍贵的历史记忆,值得我们去探索领略。这座古城中保留有众多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运河钞关、鳌头矶、清真寺、会通桥等,还拥有冀家大院、汪家大院、赵家大院等许多古民居建筑以及大宁寺、县治遗址等重要的古建筑遗址,为研究运河建筑文化提供了重要支撑。[1]本文以临清中洲古城历史文化街区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其保护与开发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文旅融合发展的路径与策略,为临清中洲古城的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中洲古城文旅融合发展现状及问题
临清市历史悠久,据文献记载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遗存丰富,文化底蕴深厚,街区特色鲜明,城区传统格局和风貌保存完好,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近年来,临清分别对冀家大院、鳌头矶、县治遗址阁楼、大宁寺大雄宝殿、会通闸、临清闸、月径桥、临清砖闸、钞关衙署、主事官房等进行了维修;对元、明运河周边环境进行了全面整治,对两段河道进行了清淤,在河道两岸铺设排污管道,实施元、明运河两岸绿化道路硬化工程,建设完成元运河遗产公园;对临清运河钞关衙署进行布展,利用钞关现存环境空间,打造了运河沿岸唯一的运河钞关文化展馆;统筹管理舍利塔、鳌头矶和临清运河钞关三个景区的对外开放。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运河钞关、清真寺、鳌头矶为重点,以元运河为东西中轴线、桃园街至马市街为南北中轴线的旅游线路。但是,由于城市建设的速度加快,临清中洲古城出现了一些保护与发展的矛盾,主要表现在:
(一)建筑风貌有待提升
中洲古城是临清历史上商贸活动最为繁盛的区域,目前保留着众多明清时期的古街巷、古民居和古建筑。街区内的建筑风貌主要包括文物建筑、不同时代特色风貌建筑、与环境协调的建筑和与环境不相协调的建筑四类。其中文物建筑是指依据文物保护法确定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临清中洲古城内的文物建筑主要包含临清砖闸(二闸)、鳌头矶、月径桥、临清闸(问津桥)和会通闸(会通桥)、临清运河钞关、清真寺、清真东寺8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现状风貌较好;冀家大院、汪家大院、赵家大院、孙家大院、朱家大院、大宁寺大雄宝殿、三元阁码头、张氏民居和临清县衙南门阁楼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目前除冀家大院外,其他文物建筑现状风貌较差,需要进行修缮;考棚黉门、考棚街20号院民居、王家宅、单家大院、竹竿巷116号院民居、箍桶巷152号民居、苗家店铺和竹竿巷、箍桶巷9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除考棚黉门外,其他均为民居建筑,现状风貌较差,需要进行修缮。
(二)旅游发展水平不高
临清运河旅游形象和品牌定位缺乏独特性和号召力,市场定位不够明确,使很多游客对于临清运河旅游知之甚少,旅游人群主要以聊城市内和周边地市为主,旅游产品较为单一,旅游层次和旅游水平有待提高。古城现有居民以老年人居多,年轻人多外出务工,亟待优化人口容量和结构,提高常住人口就近就业比例,恢复古城人气和活力。
(三)基础设施不够健全
古城民居多以平房为主,居住条件相对较差,内部交通以及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停车位紧缺现象突出;历史文化街区内公共服务设施有中小学、教堂和商业,其中锅市街、大寺街、青年路等主街的商业档次低下,业态规划需加强;由于街区逐步对外开放,缺少服务游客的接待中心、特色商业等设施,游客体验感和参与感差;历史文化街区街区整体缺少开放空间与标识性,堤岸滨河环境及景观质量有待提高。
(四)文化挖掘有待加强
旅游产品要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就必须区别于同类旅游产品,即做到旅游产品的特色化。[6]181在旅游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游客在出游前更加注重对旅游产品特色化的考量,旅游产品的特色程度直接决定了游客数量。[7]102临清中洲古城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它们都展现着浓郁的运河特色、包容的古县胸怀,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8]但由于文化挖掘不够深入,未能在保护与发展的基础上,将特色旅游资源充分展现出来。旅游项目往往只是简单的观光游览,仅限于运河风光的展示,未形成各景点之间的有机联系,在设计和管理上缺乏创新性,导致特色不够突出,产品缺乏竞争力。[9]
二、文旅融合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加大宣传推介,打造特色文旅品牌
要运用电视、报刊、网络等各种媒体,尤其是深入开展每年的遗产日活动,积极打造运河美食文化节,宣传大运河临清段遗产独特而重要的价值,提升社会各界保护运河遗产的共识。要发挥文史工作者、爱好者、志愿者的作用,为大运河遗产保护、开发、利用发挥各自服务,动员全社会参与到大运河遗产的保护中来。要突出临清运河文化的特色,明确市场定位,塑造独树一帜的旅游形象标识,打造适合自身实际的特色文旅品牌。在对外宣传过程中,创新宣传种类和方式,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线上与线下同步进行,展示临清地方特色人文历史,提升临清运河文化遗产的记忆点与深刻度,以提高文旅品牌的知名度和扩大影响力,将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价值。[9]
(二)加强顶层设计,健全管理体制机制
按照已经形成的大运河遗产临清段管理机制,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加大督导检查力度,确保运河遗产保护机制发挥作用,形成合力。引入有情怀和资本的发展商,与当地政府和居民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形成利益共同体;建立新的中洲古城区自治委员会,形成共同管理的机制,共同制定古城发展规划;共同讨论规划,审查规划,监督文化遗产保护和古城风貌的改善。无论是搬空古城居民进行整体开发的模式,还是放任古城居民自发开发的模式,均无法保障古城的遗产保护和产业发展。前者导致古城遗产灵魂的丧失,后者则往往导致古城居民违规乱建,古城风貌迅速丧失。所以,建立一个由政府、居民和投资者共同组成的利益共同体和联合管理社区,重建古城管理秩序,是古城遗产保护的第一步。
(三)挖掘地域特色,延续历史文脉
对于一座城市来说,它能够获得怎样的发展,最重要的是要看其有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一座城市只有饱含着城市记忆与城市精神,才能够拥有青大的文化竞争力。“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更新,应该创造自己的城市特色,避免千城一面。”[11]160因此,对于古城的开发一定要采取保护性开发的措施。不仅要开发,而且要将历史文脉延续下去,要将文化特征凸显出来,要将一切新业态都同文化相联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传承和延续文化的同时,长久地获益。
中洲古城中富有特色的“活态博物馆”主要有三处:一是中洲古城城区内的街巷与院落;二是纸马巷与竹竿巷西段及两侧的民居:三是清真东寺与清真北寺周边距离街巷较远区域的民居院落。在对古城进行更新改造的时候,必须深入挖掘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以运河文化的保护与塑造为重中之重,将其自然与人文特色进行充分展现,以特色鲜明的区域个性形成浓厚的吸引力,从而实现其特色文脉的可持续发展。[1]
(四)完善配套设施,保证古城活力
要想恢复古城活力,就需要在古城内聚集更多的人气,就应该鼓励当地居民在古城内生活和工作,而不是把古城变成毫无生气的博物馆。[14]14基础设施的完善是古城再生活力的内容,也是古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结合临清中洲古城基础设施差,古城居民们居住的实际情况,要想留住居民就应完善设施水平,改善居民生活质量。一是加大环境整治,改善环境质量。通过用地布局调整,限制古城区内工业及生活废水、废气的排放。增加绿地、广场等开敞空间的面积,打造舒适、放松的滨水景观空间,为居民提供满意的生活环境。[8]二是改造传统民居,改善居民的居住条件。传统民居是临清中洲古城的一个重要构成要素,也是古城建筑艺术的充分体现,但由于现代生活方式、家庭结构等的改变,传统民居已越来越不能满足居民的生活要求。因此,除了重点保护民居外,其他传统民居在保持外观原样的基础上,可根据现代生活方式白要求对其内部进行改造,如增大采光面积、增设卫生间、适当装修等,以改善居民的居住条件。三是保护和延续传统院落模式,通过更新基础设施,提升生活品质。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原则,对文保单位加强保护措施,对非文保单位可在与周边建筑环境协调的前提下进行改建,恢复昔日运河沿岸街市生活景象。
(五)强化非遗利用,丰富旅游业态
临清的运河文化资源种类多样,除了运河相关的建筑遗存外,还有传统曲艺、制作工艺、民俗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与有形文化相互依存、相互烘托,共同反映城市的历史文化积淀,共同构成城市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11]160“它们既是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扩大对外交流、促进城市经济与文化发展的重要手段。”[15]199
传承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充分发挥专业团队的作用,还要与民间传承者、爱好者合作。收集、挖掘、整理和保存各种类型的史料,以及田野间的传说、歌谣等。通过举办运河文化艺术节、美食文化节、京剧票友大赛等主题文化活动,设置各类主题博物馆宣传、弘扬临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善于将文化遗产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力,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鼓励和扶持古城老街区建设专业商业街,引入古玩字画、花鸟虫鱼、竹器、临清土特产、传统美食等经营业户,使各条专业街兴盛起来;注重临清旅游商品的开发,丰富地方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
三、结语
运河古城在我国的古城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它们的兴衰与运河息息相关。大运河申遗成功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又为运河古城在新时期的发展提供了契机,沿运城市为此付出了很多努力,虽然取得了一定成就,然而仍然存在保护与发展不能有效平衡的问题,真正通过古城更新带动经济增长、激发城市活力的成功案例较少。事实上,运河文化如何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运河古城如何焕发时代新风貌仍然是值得继续探索的课题,也是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需要及时解决并反思的问题。[12]
临清中洲古城文旅融合发展的关键就是做好古城的“有机更新”。具体来说,若想将历史文化街区动态演变的特征延续下去,就要坚持保护与合理使用相结合,注重合理发挥历史文化资源的经济与社会效益,改善配套基础设施,增加街区发展支撑条件,实现可持续发展。通过多功能旅游业态的开发,完成对历史文化街区的环境和功能的更新,在不扰动传统生活空间的同时,提振旅游经济,推进城市发展。
参考文献
[1]孙继国,常以彬,王健,云昆.临清中洲运河古城传统民居建筑空间活力再生设计研究[J].大众文艺,2019(16):66-67.
[2]许檀.明清时期的临清商业[J].中国经济史研究,1986(2):135-157.
[3]高志超主编.运河名城临清[M].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1990.
[4]宋军继,王复进主编.山东千年古县志[M].济南:山东省地图出版社,2006.
[5]周新富.明清运河与临清城市的兴衰[J].文存阅刊2018(20):4-5.
[6]傅云新,蔡晓梅主编.旅游学[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
[7]孙艳红.洛阳市智慧旅游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8.
[8]刘明明,高鑫君.地域文化视角下的古城运河滨水景观更新设计——以临清运河会通河段为例[J].美与时代(城市版),2021(11):47-48.
[9]王雪莹,罗衍军.文旅融合视角下临清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新路径研究[J].淮阴工学院学报,2022(2):1-7.
[10]汪芳,刘迪,韩光辉.城市历史地段保护更新的“活态博物馆”理念探讨——以山东临清中洲运河古城区为例[J].华中建筑,2010(5):159-162.
[11]何奇松、刘子奎编著.城市规划管理[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12]苗红培.活态博物馆理念下的运河古城更新研究[M].行政科学论坛,2019(3):40-44.
[13]邹丽萍著.山东历史文化街区面面观[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19.
[14]魏小安著.中国古城古镇古村旅游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9.
[15]秦甫,王国均著.现代城市工作概述[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
[16]李莉,张辉编著.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棚户区改造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4.
作者简介:甄思辰(2000—),女,山东临清人,聊城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2022级中国史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明清史和运河文化遗产保护。胡梦飞(1985—),男,山东临沂人,历史学博士,聊城大学运河研究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运河文化史与文化遗产保护。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东省社科规划研究专项项目:“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山东段)建设原则与策略研究”(22BLYJ05);聊城市2024年社会科学规划“两河文化”研究专项课题:“聊城‘两河文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ZXKT2024267)阶段性成果。
来源:《西部旅游》2024年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