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老师前往夏津、武城、禹城等地考察

  为搜集相关碑刻资料,2019年1月4日至6日,我院周广骞、胡梦飞等老师在运河区域经济与社会研究中心裴一璞老师的带领下前往夏津、武城、禹城等地考察。

  1月4号上午七点半,我们准时从聊城出发,第一站首先来到夏津县文庙。夏津县文庙位于县城老东门内(现县委党校所在地),始建于南宋大定年间。明嘉靖《夏津县志》记载:“先师庙五间,东庑十二间,西庑如之,南戟门九间,又南棂星门三间,东西两庑之南角门各一,庙之东北祠启圣公,南祠名宦,又南祠乡贤各三间。”历代曾多次修缮。最后一次修缮于1942年。至50年代切,尚有大成殿、南戟门、东西两庑等建筑。今仅存大成殿,由于年代久远,缺乏有效保护,已呈坍塌状态。

  考察完夏津县文庙之后,我们又驱车前往夏津县大云寺。夏津县大云寺原址位于今东李镇张法寺村东南。始建于金,后因年歉兵,迄于元末,殿宇倾屺几尽。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法师张福广(掖单人)来此经营重修。至明天顺癸未(1463)竣工,历时70余年,始成煌煌大寺,共建各式大殿一十八座。“三佛、大悲、五百罗汉、金刚”诸神象俱全。僧房、仓库、浴室、后房等配套设施无一不备。“栋宇鲜丽,金光流映,煌然为东藩伟观”。盛时僧众达百余人,为方圆数百里名刹,明山东提学使沈钟有诗赞曰:当然梵刹夏津东,万木丛深一径通。满路飞香三数里,绕檐鸣铎半虚空。回翔鹳鹤翩翩下,导引袈裟个个同。除却灵岩堪伯仲,其它琐琐敢争雄?后因年湮日久,世事沧桑,殿宇倾屺,僧众散归,时至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左右,其建筑已被拆除殆尽。现在其址仍瓦砾遍地,常有祭祀的陶瓷器皿出土。当地人有仍有“大图”、“塔坟”等地名称谓。2011年,又在森林公园重建大云寺,占地面积230亩,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建有大雄宝殿、万佛殿、弥勒殿、藏经阁等,总投资1.8亿元。我们到达时,尚有众多建筑处于待建之中。

  

  夏津县大云寺

  参观完大云寺,我们又前往夏津县东岳庙。夏津县东岳庙,古称青龙观,位于雷集镇津期店村。始建于隋唐,气势宏伟,布局井然。历经宋、明、清多次修缮,香火不断。20世纪60年代损坏,2003年重建。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拥有天齐殿、灵官殿、碧霞宫、财神殿等建筑4处。

  

  夏津县东岳庙

  参观完东岳庙之后,我们又前往平原县恩城镇文昌阁考察。文昌阁位于恩城镇中心小学(原为平原县第二中学)院内。始建于明成化十六年(公元1480年),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系德州市人民政府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文昌阁古朴典雅,端庄大方,结构精巧,高12米,共两层,座北朝南,整个建筑系砖木结构。下层15米见方,四周用7根红漆圆柱支撑,文昌阁上层12米见方,是12根圆柱和玻璃窗结构的六角形0,每层高2米,两层之间翘檐飞角,翼然如飞。四角雕饰的龙头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圆顶用绿色琉璃瓦覆盖,尖顶之上竖立着形似葫芦的白色塔尖,下方上圆尖顶,呈金字状,寓天圆地方之意。周围用青砖扁砌高3.5米,上面又有80厘米高的十字花砖垒花墙为正方形。阁内奉有”文昌帝君”,所祀文昌帝君又名“文曲星”,是中国古代神话中主宰功名禄位的神灵,旧时多为知识分子所崇祀,以为可保功名。西北角有砖筑的角门、门楼,入内便是“马道式”的坡梯,踏步而上,既可凭栏赏景,又可拜谒“文昌”。据恩县志记载:恩城文昌阁清时修茸后,南阁北楼(藏书之用)自成院落,古木参天,煞是壮观,故原恩城文人学士在赶考之前,登阁拜谒文昌帝祈盼鸿运降临。文昌阁由于雨侵风蚀、年久失修,阁顶塌陷、壁裂瓦残、漆画斑驳,砖木墙体受损严重。1991年、2005年,县委、县政府先后两次修茸,使文昌阁又重现往昔风采。文昌阁东面有碑刻六块,大多为县学重修碑。

  

  恩城文昌阁

  看完文昌阁之后,我们随即前往武城四女寺。武城四女寺,又名四女树,地处武城县运河四女寺段南岸。是一个远近闻名的千年古镇,也是当时卫运河上的重要码头。历朝官府设漕运、盐铁、税收、商业等多个管理机构于此,故有“恩县衙门在寺上”之说。四女寺在我国西汉年间曾名安乐镇,后因四女孝亲的故事而更名为四女寺。四女寺有“九河汇流”之胜,历史上建筑如林,气势雄伟,景物宏盛。在千年的历史沿革中,四女寺一度成为海内外闻名遐迩的运河沿岸经济文化重镇,素有“德化之乡”和“北方都江堰”之誉。我们先参观了四女祠景区,随即又前往四女寺水利枢纽进行了考察。

  

  武城县四女祠景区

  

  四女寺水利枢纽

  按照原来的计划,考察完四女寺之后,今天的考察任务也就到此结束,但因为时间尚早,经过商议,我们随即决定前往德州市博物馆考察。德州市博物馆位于德州市东方红东路文体中心内,功能区由序厅、基本陈列厅、临时展厅、学术报告厅、3D影视厅、公共休息区、藏品库房、技术室及办公用房组成。其中,以“历史足迹”、“文明遗珠”、“城市记忆”为主题的三个基本陈列厅是馆内重点,立足于历史文脉回顾、文物精品展示、文化遗存及民俗风情再现,对德州各个历史时期做纵向全景式展示。我们在博物馆参观了大约一个多小时,直到下午四点半的时候,馆内工作人员催促我们离开。

  

  德州市博物馆

  参观完博物馆之后,我们又驱车前往南营清真寺。南营清真寺位于山东省德州市德城区马市街118号。始建于明末清初,原寺是一座三进殿宇式转、木、土坯混合结构建筑。这座经历了近400年风雨沧桑的古寺,虽然历代穆斯林群众,都对其进行修缮、维护,但因战乱、自然灾害等诸多原因,再加上年代久远,到德州解放时有些部位已老朽变形,大殿等主要建筑都成了危房。2006年春,经南营清真寺管委会研究决定,仍按中国殿宇式的建筑模式,对其进行重修。重新改建的“南营清真寺”,矗立在了古寺的原址上。参观完清真寺之后,天色已经完全暗了下来,当晚我们入住陵城宾馆。

  

  南营清真寺

  1月5号一大早,我们就驱车前往陵城区文博苑。陵城区文博苑位于陵城区人民公园内,陵州路与颜城路十字路口向南200米路东。文博苑建于1985年,内有碑亭、颜公祠等建筑。文博苑亭廊结合,曲折迂回,东半壁走廊镶嵌陵县历代石刻珍品,时代跨越北齐、唐、宋、元、明、清等朝代。东走廊南头有双层飞檐六角封闭亭,国家一级文物颜真卿书《东方画赞碑》珍藏其中。文博苑占地面积4400平方米,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在文博苑我们发现碑刻十余块,大多与文庙和县学有关。

  

  陵城文博苑

  

文博苑碑廊

  考察完文博苑之后,我们又前往陵县文庙遗址。陵县文庙位于陵县政府南300米路东。棂星门旧时为文庙大门,明嘉靖九年(1530年)建造,为三间四柱三楼八戗杆木斗拱结构,两侧各有一只石狮,这座全木结构的大门已经矗立了四百多年。现在文庙已无存,只留下这座大门,文庙的原址已成为陵县教师进修学校。基于保护文物的目的,棂星门周围为木质栏杆所环绕,校内有石碑一块,但因大门紧锁,无法入内参观。

  

  陵县文庙棂星门

  看完文庙之后,我们驱车前往东方朔故里景区。东方朔墓位于山东省德州市陵城区城东北10公里处的神头镇,甚是凋敝,是西汉著名文学家东方朔的墓地。东方朔(前161年——前93年)字曼倩,西汉平原郡厌次人,长于文辞,诙谐善辩,汉武帝时为太中大夫给事中。东方朔墓园由坟墓和祀祠两部分组成。墓北临笃马河,东傍秦汉七十二冢高大墓群,东西22米,南北16米,高3米,墓前原有石碑,上题“东方朔先生之墓”。祠今废,唯存唐天宝十三载(公元754年)颜真卿书《汉太中大夫东方先生画赞》碑,现已移陵城区城建亭保护。1977年4月26日,东方朔墓被公布为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东方朔墓园

  参观完东方朔墓之后,在裴老师的提议下,我们驱车前往陵城镇冯老庄清真寺考察。该寺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南3公里处,始建于明朝建文年间,距今已有600余年历史,清朝嘉庆二十年(1815年)至光绪十一年(1885年)进行了扩建重修。该寺由大殿和南北讲堂等建筑组成,大殿门向东,北侧有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重修冯家老庄清真寺碑记》,描述了重修清真寺的过程:该寺始建于明朝建文年间,原系茅草房。清朝嘉庆二十年(1815年),买大门地基(意即扩建,增加大门院落)。道光十年(1830年),(后为候选守备的冯玉春之)祖父冯英华重修大殿。道光十五年(1835),父亲冯义德修南讲堂。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冯玉春修北讲堂。同治九年(1870年),重修南讲堂,接棚厦,将原三间扩建为五间。光绪九年(1883年),悬挂匾额。光绪十一年(1885年),修院墙。南讲堂屋檐下有同治、光绪年间碑刻四块,记载了当地村民捐资、捐地重修清真寺的情况。

  考完完冯老庄清真寺后,我们下一站前往平原县千佛塔。千佛塔位于平原城北2公里、三唐乡崔家庙村东,毗邻京沪铁路与101省道,俗称崔家塔。始建于清康熙八年(1669年),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2005年被德州市人民政府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千佛塔青砖结构,四面有窗,塔门朝南,门额镶嵌石刻“千佛塔”,塔高七层、26米,据说取佛教七级浮屠之意,塔身自下而上层层收缩,塔内逐层均有阶梯,游人可拾阶而上,观赏田园景色。在建塔同时,重修了弥勒庵(俗称崔家庙)。现庙宇已无存,千佛塔仍在。塔前有康熙十七年(1678)所立《新建弥勒庵并千佛塔碑记》一块。千佛塔虽历经几百年风雨苍桑,但结构依然坚固,隽秀挺拔。

  

  平原县千佛塔

  在平原县城吃完午饭之后,当天下午我们驱车前往禹城市禹王亭博物馆。禹王亭博物馆位于禹城市区西北3公里处,占地136.5亩,于1997年建成对外开放。该公园由一个座北朝南的大院落(内有禹王大殿、东西配殿、钟鼓楼等)、具丘遗迹、禹王亭和人工湖组成。其结构新颖、紧凑、气势恢弘,古朴典雅。大院落南首是一牌坊式山门,门上方为清朝乾隆皇帝题写的“禹王亭”手迹。拾阶进入山门,有宽6米,两旁栽种着松柏的南北甬道,甬道南端东侧矗立着一石碑,上面刻着重修禹王亭记碑文;甬道南端西侧,立有两块石碑,刻记着重修禹王公园捐款单位名称和捐款个人姓名。在院内鼓楼南侧建有碑廊,立有碑刻10余块,大多为庙宇重修碑。院落北部东西两侧,各建有11间古式配殿;甬道北端即是一座明清建筑模式的禹王大殿。大殿占地300余平方米,西阔为5开间、重檐、歇山、九脊顶,总高度为16.7米,长25.4米,进深15米。大殿正门上方、两檐之间设“禹王殿”鎏金匾额,门两侧立柱有楹联一幅,琉璃瓦顶和玺彩画,金壁辉煌。殿内正中塑禹王坐像一尊,高约6米,背后塑玉女手持风扇侍立两旁。大院落北门外系“具丘山”(南北长45米,东西宽50米,高8米)。据旧志记载:“大禹治水时曾筑此丘,以观察水势”。明、清时于土丘上建禹王亭。后年久失修毁之,土丘上建筑物荡然无存。康熙五十年,广东人曾九皋任禹城县令,募捐善款重建禹迹亭,更名禹王亭。并置祭田40亩,刻碑以记,曾九皋亲题匾额“神功千古”,亲撰碑文《禹亭记》,该碑现立于禹王亭内。

  

  禹王亭博物馆

  

禹王亭博物馆碑廊

  

禹王殿

  考察完禹王亭博物馆后,我们驱车前往韩寨清真寺。韩寨清真寺位于山东省禹城县十里望回族乡,原为3间土房;始建于明朝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清光绪三十年(公元年)重修,始具规模。该寺占地约10余亩,庭院三进,宽敞明静。前门5间,曰“五朝门”,二门3间,内门1间。前、中门均立有木栅栏和屏风。院内苍松翠柏、古树并茂。原建筑有大殿49间,内应有明柱22根,殿顶3层,为塔形,四挑角,结顶若亭,上复五色琉璃鸳瓦,风磨铜圆顶直立顶尖,远远望去,如塔涌出,殿内可容纳800人礼拜。殿前有厦3间,均系宫殿式建筑,大殿南、北、东三面都立有木栅栏。南讲堂9间,北讲堂5间,东西厢房各3间,沐浴室6间,方形,可容纳百人做大小净。大殿东南角与东北角各有一棵郁郁葱葱的大槐树,人们称其为姊妹树。东北角的一棵在“文革”期间毁坏。大殿前厦和南北讲堂分别悬有“清真古教”(乾隆)、“万有根源”(康熙)和“状元及第”(咸丰)等巨幅匾额,为禹城市古建文物之一。但是,该寺自抗日战争爆发,由于兵荒马乱、疏于维护,逐渐坍塌损坏,直至1986年,仅存北讲堂5间、西屋3间(临时沐浴室),大殿坍塌露天,已不能使用。2011年6月,由穆斯林群众集资,新建5间、140平方米的北讲堂;2013年7月,由韩寨韩在亭之子韩东亚捐资修建了7间、200平方米的沐浴室。

  

  韩寨清真寺大门

  

韩寨清真寺大殿

  看完韩寨清真寺后,下一站我们前往禹城汉槐游园。汉槐游园,又称汉槐冢,位于禹城市汉槐街与人民路交汇处,占地23亩,建成于1995年,为禹城市级保护文物。园内绿草葱茵,冬青夹道,甬道均铺花砖。园中央有高3米、占地100多平方米的假山,立于亭阁之中,可观赏全园秀美景色,山顶上有古式亭阁。园内有东汉王侯墓汉槐冢,距今1800多年。1954年10月,山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进行发掘,出土文物40余件。为保护墓穴内原建筑结构,1995年修建此园时,用大青石将其围砌。冢上有1棵上千年的古槐,枝繁叶茂,汉槐游园因而得名。2010年,进行重新规划修建,加固保护古槐、增添古槐志、石板书卷、汉韵槐风、读书亭等景点。看完汉槐游园,天色已渐暗,我们随即入住禹城宾馆,结束第二天的考察行程。

  1月6号上午,我们首先前往禹城市革命纪念馆。禹城市革命纪念馆位于禹城一中东侧,2009年9月建成投入使用,总投资1500万元,建筑面积2200平方米,水面面积30亩。中间主体为大型展厅,两侧耳房为辅助设施。展厅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为图片文字区,展示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各个历史时期禹城境内党的建设与发展、党领导的对敌斗争以及重大历史事件的图片与文字说明、革命遗址照片、革命烈士谱、革命烈士和英雄模范人物照片及事迹介绍等;第二部分为革命文物区,展示收集到的自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至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存留下来的革命文物,包括会议记录、通知、书信、路条、票证、武器、任命书、嘉奖令、证书、报纸、刊物以及战争年代用过的物品、缴获敌人的战利品、反动派破孩革命者和人民群众的刑具、器物及文字材料等;第三部分为雕塑区,以群雕为主,立体再现重大革命历史事件,如革命烈士王克寇塑像、津浦路截击日本侵略军塑像、解放禹城塑像等;第四部分为伴景式展览,采用声、光、电等现代科技,再现各个历史时期的重大事件,如抗日战争时期的火烧赵庄、血洗薛官屯、牛角店战役(王克寇牺牲地)、解放禹城等。

  

  禹城市革命纪念馆

  参观完禹城革命纪念馆后,我们又驱车前往禹城房寺镇白塔寺。禹城白塔寺在房寺镇尉庄(原属善集乡)东南,王李村东北,老徒骇河西岸。白塔寺初号曰“古法海禅寺”,金、元朝代时改名为“白塔寺”。原白塔寺分东西两个院子,东院子南北长80多米,东西宽50米。进得南门(山门)是一个前院,东西各有厢房3间,院正中有硬路(砖铺)通往北边的大殿。大殿名大佛殿,有三大间,东西长20米,南北宽8米,高10米,门庭廊沿雕梁画柱。进得殿门,哼哈二将分列两旁,浓眉大眼,形状怪异;殿中央为释迎牟尼像,有4米多高,安详地坐在高台(底座)之上;殿周围有18罗汉,形态各异,相貌逼真。西院与东院相邻,有梢门相通,位置稍靠前,南北长40米、东西宽20米,有北屋4间、西屋5间,是僧人饮食起居之地。现今的白塔寺已改为当地的小学,学校最北面是两栋北屋,中间被硬路隔开,硬路向南直通大门。路西面设有办公室、教室和宿舍,路东面是操场,操场北面有两棵古槐和明代重修庙宇碑刻两块,地上还有残碑一块。考察完白塔寺之后,按照原来的路线,计划前往禹城房寺镇五龙寺和广圣寺,但经多方打听,庙址均已不存,只好作罢。

  

  房寺镇白塔寺小学

  在考察完禹城各点之后,我们决定返程。在返程的路上,我们顺便前往高唐考察了华歆墓。华歆(157-231),字子鱼,平原高唐人(今山东聊城高唐县)。汉末魏初时名士,曹魏重臣。华歆早年拜太尉陈球为师,与卢植、郑玄、管宁等为同门,又与管宁、邴原共称一龙,华歆为龙头。汉灵帝时华歆被举为孝廉,任郎中,因病去官。又被何进征召为尚书郎。后任豫章太守,甚得民心。孙策破刘繇后,华歆举豫章郡投降,被奉为上宾。官渡之战时,被征为议郎,参司空军事。入为尚书,转侍中,又代荀彧为尚书令。曹操讨孙权时,以华歆为军师。后为魏王国御史大夫。曹丕即王位,拜华歆相国,封安乐乡侯。曹丕代汉建魏,改相国为司徒。魏明帝曹叡即位后,升任太尉,晋封博平侯。太和五年十二月(232年1月)去世。华歆墓位于高唐县城东涸河镇大华村北200米处,距县城20公里。为聊城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墓封土高3米,直径7米。此墓为砖室结构,上为圆形拱顶,底部呈八边形。据当地群众历代相传,此墓为华庄华姓祖坟。华姓人经常维护,故古墓至今保存完整。

  

  高唐华歆墓

  考察完华歆墓后,我们驱车经高唐返回聊城,结束为期三天的考察。此次考察在开阔眼界的同时,也搜集到了大量碑刻资料,为下一步研究工作的开展打下了坚实基础。(胡梦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