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故城县大运河考察记

  2023年11月3日,在郑民德、朱年志、裴一璞、周嘉、周广骞、康建军等老师的带领下,我们一行13人踏上了前往河北省故城县的大运河文化考察之旅。

  第一站,我们到达了位于河北省故城县建国镇霍庄村的冀南“四·二九”烈士陵园。这是为了纪念1942年4月29日冀南党政军民在抗击日本侵略者的突围战中死难的烈士们修建的,是河北省第一批命名的省级国防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一入大门,我们便看到了一座花岗岩石英雄群雕,这座英雄群雕生动的再现了当时突破“铁壁合围”的场景,座底的3个缺口预示着英雄们成功从3面突围,粉碎了日伪军妄想一举歼灭冀南党政军机关的企图。

  

  再往陵园中心走去,可以看到高耸的纪念碑。据了解,这座纪念碑高12.72米,碑上雕刻着冀南抗战领导人徐向前、宋任穷、陈再道、王任重、刘志坚的题词。而在陵园的北面,遍布苍松翠柏,在这样幽静环境中,安葬着164位烈士。我们注意到,这些烈士墓上多数没有留下姓名,烈士虽无名,但他们的功绩却永世长存。陵园的东侧还有一座碑亭,石碑上以鎏金字体镌刻了烈士陵园的历史。英雄曾壮行,全民不能忘,在烈士长眠的地方,崇敬之心与爱国情怀不禁油然而生。

  

  第二站,我们来到了河北省故城县十二里庄天主教堂。十二里庄因距大运河十二里而得名。明代晚期,意大利著名传教士利玛窦沿大运河前往北京觐见皇帝,但在行经直隶运河时,患上了疾病,在这种情况下,官府便将他送往了十二里庄进行治疗。随后,陆陆续续的便有传教士来此落脚,到了十九世纪,这里便成为了重要的天主教传播基地。当时,此处的教会学校影响力很大,属于一个文化中心,并且同运河的关系比较密切,南来北往的传教士都从这里下船上船。到了十九世纪下半叶,主教中心从十二里庄迁到了济南洪家楼一带,十二里庄便变成了临清教区的一个核心地点。十二里庄建筑群,最早的建筑是在1905年所建的大教堂。如今所见的大教堂是经过整修过的,原本的内部穹顶是由11根大柱子支撑整个大殿的,是尖顶,但是如今已经改换为平顶。主楼建好后,又陆陆续续的建立了南楼,即神甫楼,是专门供神职人员居住的。中间的楼是钟楼,更多的是作为教室进行学习。北面还有一座修女院,同时还有学校、诊所以及育婴堂。如今主楼保存相对完整,高两层,上楼的楼梯为一百多年前的木质老楼梯,楼下还有半掩体,作防空用。我们还了解到,在当时,这些老楼一层都是没有楼板的。如今的这些教堂、教室以及住宿房间,偶尔还会使用。

  

  

  午饭后,第三站我们来到了庆林寺塔。庆林寺塔位于故城县饶阳店镇饶阳店村,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经文物专家鉴定为北宋砖木结构建筑。此处原有一座颇具规模的寺院——庆林寺,该塔因座落在寺内,故名庆林寺塔,不过寺院早已被毁。庆林寺塔共七层,为八面棱锥体,七层阁楼式宋代砖塔。庆林寺塔原属山东省武城县,曾于1957年进行一次维修,如今在塔的二层还可以看到重修时所立的碑刻。

  

  

  最后一站,我们到达了故城县郑口镇。首先我们来到了故城大运河历史文化街区,这是一组仿古建筑群。故城县因运河而兴,因运河而盛。为了继承发扬大运河文化,还原当时的繁华景象,便精心打造了大运河历史文化街区。

  

  

  穿过这片仿古建筑区,广阔的运河便映入眼帘。运河两旁堤岸上绿树丛荫,风景如画,居民们三五成群的聚在一起,或聊天,或歌舞。据河堤上的老人介绍,如今郑口镇是故城县人民政府驻地。走上河堤大桥,脚下便是郑口挑水坝的六号挑水坝。郑口挑水坝,俗称龙尾土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沿着岸边蜿蜒曲折的小路往西走,又陆续经过了其他的五处挑水坝。如今的郑口这六处挑水坝分布在河堤的内侧,全长约910米。在历史上,郑口这段接近180度的U型转弯使得河堤经常受到水流的冲击,而郑口挑水坝能有效减缓水势,使得河岸不会漫堤决口,可以说是承载着中国古人的智慧。在这六号挑水坝处,都建有治水人物,如王安石、郭守敬等人的雕塑及生平介绍,以铭记古人的无限智慧及伟大贡献。

  

  

  

  考察完郑口挑水坝,一天的行程便结束了。通过考察,我们对于大运河河北段有了更加清晰的了解与认识,大运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一定要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