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河河南段考察记

  根据学院本学期工作安排,我们师生一行10人在郑民德副院长带领下,于2019年11月22日至25日对卫河河南段自然及文化遗存进行了考察。卫河属海河水系南运河的支流,流经河南省新乡市、卫辉市、浚县、滑县、汤阴、内黄、清丰、南乐,河北省魏县、大名,山东省冠县,沿途接纳淇河、安阳河等,至河北馆陶与漳河汇合称漳卫河或卫运河,流经山东临清后称南运河。我们本次考察的卫河段基本上属于卫河源头区域,具有丰富的隋唐运河遗迹及相关社会民俗文化遗存。郑民德、胡梦飞两位老师已事先对本次考察线路作了详细规划,每到一个考察点,老师们会根据各自的研究领域有针对性地进行观察拍照并作好相应记录。

  11月22日

  上午,我们驱车到达河南后,已近中午,吃完午饭后,第一个考察点是北魏田迈造像,亦称田迈造像碑,位于淇县高村镇石佛寺村,该村即因造像碑所在庙宇“石佛寺”而得名。石佛寺庙宇位于该村东头,坐北朝南,山门外即是村中东西主路暨乡村集市。据顺治《淇县志》:“石佛寺在县东北十八里吴里社,魏永熙二年创建,明洪武三年重修”。但目前的寺院系近年依原格局重修,寺庙整体为二进院落,院内亭台廊榭为二层格局。近两年的重修捐资碑或嵌于墙上,或竖于院中,保护良好,但寺院中原有好几块明、清年间的老碑却散乱地倒在角落任风吹雨淋,老师们只得相互协作用力将各碑搬开放平,清理干净污滓,对碑文加以拍照留底。佛教从东汉传入中国后迅速传播,佛教徒们把捐造佛像作为祈福消灾的最大功绩。据相关资料,田迈造像碑约刻于北魏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至正光五年(公元524年)之间,碑体为石灰岩,由僧人田迈及当时的官史、贵族、僧人、平民等佛教信徒捐钱雕造。安放于大殿内的田迈造像碑整体为莲瓣形,正面刻有释迦牟尼、弥勒佛、文殊菩萨、飞天、日、月、龙、狮、礼佛图等,背面线刻“邑老田迈”铭文和弥勒佛像等,内容丰富,物像众多,具有很高的佛教史和佛教造像艺术研究价值。

  我们乘车匆匆赶往淇县博物馆,因正值午休时间不开放,我们又赶到位于淇县城西5公里处的朝阳寺,此寺因位于朝阳山而得名。朝阳山历来被视为佛道儒三教圣地,所存历代文化遗迹众多,主要有朝阳寺、东魏石窟、佛字摩崖、长眠道士墓、清凉庵等。据明、清《淇县志》记载,朝阳山原为殷故宫,是殷纣王冬季采暖所设的行宫。佛教传入中国后,东魏武定七年在殷纣王行宫的遗址上建起了寺院,名曰朝阳寺。朝阳寺依山立于半空中,故也称悬空寺。殷纣王行宫西边的一块台地取名为花台,相传是殷纣王的后花园。花台旁边的崖壁上竖刻“花台”两个行书大字,系金代兴定二年所刻。山腰碑廊遗址现存南北朝时期的造像残碑数块,上面佛像仍清晰可辨。考察完朝阳山后已近傍晚,因李泉教授、郑民德、裴一璞副教授要留在鹤壁参加“河南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高层论坛”会议,送他们去会议报到地点后,其他师生在周广骞、胡梦飞两位老师带领下驱车赶往卫辉县城住宿并晚饭,准备明天的考祭。

  11月23日

  用完早餐,我们首先考察了位于卫辉市贡院街西段的徐世昌家祠。宗祠祭典是中国民间宗族文化中祖先信仰的集中体现。作为中华民国第五任大总统的家族宗祠,徐世昌家祠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古代中原地区宗祠的规制及风格特点,经文革浩劫后整个院落格局和主要建筑尚保存完好,非常难得,现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徐世昌家祠建于1921年,时任大总统的徐世昌不便回家,便请年方15岁的清逊帝溥仪前往卫辉为家祠落成点主。徐氏家祠坐北向南,整体建筑格局为四进院落。第一进院落有照壁、东、西华门、山门,位于最前面高大的照壁,仿木结构砖雕额坊,正反两面各镶着五颗谷穗组成的“嘉禾”图案的青石浮雕,该图案为袁世凯任总统时颁发给徐世昌的一等嘉和章图案。第二进院落有石坊、次门、碑亭、两侧掖门,中轴线上建有石坊一座,额坊“东海世家”,坊柱上刻徐世昌书写的楷书联:“亭育托燕畿佳气常浮白云观,宗枝分卫水清波远溯绕湖桥”。石坊西面建有木结构四方攒尖顶碑亭一座,立《创建汲县徐氏家祠记》碑,为徐世昌撰文并书丹。第三进院落有东西配殿、凉亭(三门),凉亭仅剩柱础和部分建筑构件。第四进院落有东西厢房、月台、拜殿、大殿等,大殿西北侧露天存放着几十通石碑,大多为卫辉城内各处移来的古碑,很多碑已残缺或字迹模糊,有的已加玻璃外罩,老师们从各个角度对各碑碑文进行了拍照。

  离开徐氏家祠,我们又来到位于卫辉市西北唐岗村的吕祖阁,又称白云阁,山门侧有“白云阁简介”道:“古庙吕祖庵,唐朝进士吕洞宾出家修道,脱凡成仙之地。经唐、宋、金、元、明历朝几度修缮扩建,到清康熙二十三年因历史悠久,规模较小,由圵海田公全力扩建,并于脱凡洞上建白云阁,世称吕祖阁。”吕祖阁院落坐北朝南,中轴线上的建筑主要有:戏楼、山门、拜殿、前殿、脱凡洞、白云洞,东西厢房四座和六座东西配殿。吕祖阁现存古碑刻16块。近年新建了中原书画名家文化碑廊、台湾百人名家书画碑廊、共和国将军碑廊三座碑廊,收藏碑刻近五百通。一生笃信道教的徐世昌对家乡这所道教庙宇也是情有独衷,曾为吕祖阁大殿题写“看破红尘修练几千载称神真仙缘 邯郸黄粱一梦四十年将相虚富贵”楹联,在任大总统期间,徐世昌还让吕祖阁道长温中明作为自己的出家替身。

  离开吕祖阁,我们前往比干路上的比干庙。比干(前1110—前1047),姓子名干,商王文丁庶子,商王帝乙之弟,商纣王帝辛之叔,沬邑(今卫辉市)人,因封于比地,故称比干。系殷商王室两朝重臣,因敢于直言劝谏,被侄子商纣王杀死并剥心。唐太宗时期追赠比干为太师,谥号忠烈。元仁宗为比干立碑塑像,清宣宗修复比干庙正殿。比干庙是中国第一座墓、庙合一的建筑,也是第一座史有记载的坟丘式墓葬,目前所存文化遗迹主要有明孝宗所建照壁及修庙时所用古砖及碑廊所存64通历代古碑,其中的“孔子剑刻碑”,为目前所见孔子存世唯一真迹,弥足珍贵。时下的比干庙院落面积达四百余亩,除了碑廊丰富的古碑令师生们流连赏析并拍照外,其他区域多流于肤浅的旅游景观式开发或重建,无甚可观。

  离开比干庙后,我们驱车前往新乡,参观平原博物院。平原博物院前身为原平原省博物馆、新乡市博物馆、新乡市档案馆,2011年合并建成集博物馆、档案馆、史志馆、城建档案馆于一体的综合性建筑。藏文物3万余件,其中珍贵文物上万件,国家一级文物63件。其镇馆之宝主要有祖辛卣、妇好方尊、牛面纹卣、北魏石刻造像。匆匆参观完博物馆后,我们驱车前往平原省委旧址参观。1949年8月,华北人民政府通令成立平原省,辖新乡、安阳、湖西、菏泽、聊城、濮阳等6专区,省会驻地新乡市。1952年11月,平原省撤销。原省委大院相关建筑尚保存完好。参观完平原省委旧址后,我们来到卫河岸边的金龙四大王庙遗址,该庙为二进院落,位于新乡市北关历史文化街区,现为新乡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庙宇门外即是古卫河马头、饮马口等遗址,可以感受当年卫河航运为此地带来的繁荣。离开金龙四大王庙,我们又来到安阳市红旗区政府院内(原新乡文庙)参观大观圣作之碑,亦称大观碑,又名《御制八行八刑条例》,是北宋大观二年(1108)由宋徽宗赵佶撰文并书写。碑文内容为徽宗的一道诏旨,即“八行八刑”取士法规,当时各府县州学皆奉诏立此碑,但目前全国仅存四通,而该处碑刻保存状况最好,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参观完大观碑,我们又来到新乡城隍庙遗址,现存庙宇及庙内奉祀神灵皆为新建,无可细究之处。然后我们又来到新乡关帝庙参观。关帝庙是新乡城最为久远的古建筑之一,始建于元代至正年间,明清时期多次重修,民国年间将关羽与岳飞合祀,故又名关岳寺。参观完关帝庙,我们又匆匆赶到东岳庙,时近傍晚,东岳庙已关门,我们便驱车赶往辉县住宿晚餐,准备明天辉县城内的考察。

  11月24日

  早上6点半我们便用完早餐来到百泉公园。百泉又称百脉泉,位于辉县西北3.5公里处。百泉湖开凿已有3千多年的历史,因湖底泉眼无数而得名,又因泉水自湖底喷涌而出,累累如贯珠,故又名珍珠泉,为卫河两大源头之一,泉流在新乡合河镇与小丹河相汇,在淇县与淇水合流汇入卫河。百泉风景区由苏门山和百泉湖组成。历代名人如魏晋时期的孙登,北宋时期的邵雍、苏轼,元朝王磐,明末清初孙奇逢以及乾隆皇帝等在此留下啸台、安乐窝、饿夫墓、三碑亭、清晖阁、卫源庙、孔庙、邵夫子祠等遗址,相关碑刻众多。因百泉湖及北侧苏门山重要遗迹均在修缮,老师们只对湖畔相关遗迹碑刻进行了拍照便离开园区。接着我们又来到辉县南关大街西头的山西会馆,该会馆坐北朝南,始建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嘉庆二年(1799)以后续建,由时在辉县的116家商人集资建造。会馆为中轴式古建筑群,有大门、二门及戏楼、拜殿、正殿、陪殿、陪房、钟楼、鼓楼等。目前会馆大门、二门均无存,戏楼成为临街门楼暨过道,里面钟楼、鼓楼及正殿等尚存,十来通完好的古碑倒放在院中正殿前面任凭风吹雨淋,几通长条古碑被支成桌具,文保意识可见一般。倒放的十来通古碑碑体巨大,老师们想拍一下碑文,根本挪不动,只得作罢。

  参观完山西会馆已近中午,司机师傅将我们送到浚县古城,然后开车去鹤壁接三位结束会议的老师及自淮阴师院赴鹤壁开会的李德楠老师,我们几人则在胡梦飞老师带领下徒步考察浚县古城。浚县古城可以说是修旧如旧的典范,原古街巷及沿街建筑虽系重修,但标志性的古物却被保留下来重新安放在原来的位置,整个建筑虽是新修的,但镶嵌其中的一个或半个老物件,却展示着这座建筑的历史厚度。我们首先来到浚县文庙。座北向南,明洪武六年建于县衙东侧。现存建筑有泮池、戟门、东西厢房、大成殿等。大成殿中供奉孔子、四配、十二贤诸牌位。文庙大门西侧墙上嵌有“一应文武官员至此下马”石碑,该碑上面小半段“一应文武官”是原物,其余部分为后人补刻。

  离开文庙,我们去古城中心参观文治阁,阁高约20米,上下分楼、台两部分,四面券洞,相对通行,现已成为古浚县城的标志性建筑。古浚县城的文治阁相当于钟鼓楼,主要功能是报时或鸣警。浚县城在明初从浮丘山移建此处时,于城中心建一鼓楼,初名为中心阁。万历四十三年(1615)为更好传播讯号,从青云楼移钟于阁上,遂称钟鼓楼。原阁于清顺治六年(1649)毁于火,后几经重修。离开文治阁,我们来到城西大街西段路南的世袭翰林府。据史料记载,康熙三十八年南巡返京路过浚县,端木子贡七十世嫡裔端木谦迎驾觐见,康熙景仰圣门贤人子贡,封端木谦为翰林院五经博士,世代相袭。道光年间,端木谦后人端木涣若在浚县古城西街,建起显赫一时的翰林府。现存翰林府大约建于清光绪年间,坐南朝北,包括东西两个院落,均为一进两院格局,东院主要建筑有临街过厅、前院东西厢房、客厅、腰房、后院主楼和东西陪楼;西院主要建筑有临街过厅、前院东西厢房、过厅、客厅、后院主楼、东西陪房。该宅邸完整保存了明清四合院的典型建筑格局,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

  离开世袭翰林府,我们继续沿古城西街走向西城门,参观城外的卫河。师生们对云溪桥附近河段进行考察拍照期间,从鹤壁开会的四位老师已到达云溪桥西,我们遂一同乘车前往考察黎阳仓遗址。黎阳仓遗址位于浚县城东二里大坯山北麓,为隋代运河重要仓储之一,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建北。仓址的考古发掘始于2011年12月,目前已完成发掘面积为2800多平方米。清理涉及黎阳仓仓城城墙与护城壕,3座隋唐时期仓窖遗存,隋唐时期专用漕渠(南端),以及不同时期墓葬、灰坑等,同时还清理出北宋时期大型建筑基址2处等。该仓储遗址表明北宋时期大运河永济渠对巩固北方边境具有重要战略作用,也是研究中国古代官仓建设和储粮技术发展珍贵实物资料。参观完黎阳仓,我们又来到仓址南邻的大伾山。大伾山又名黎山,因位于浚县城东,故又称东山。此山虽小,但历代文化遗迹众多,现存道观佛寺建筑群7处,名亭8座,石窟6处,各式古建筑138间,摩崖碑刻460余处。山东麓天宁寺内有五代后周显德六年( 959 )刻的“准敕不停废记碑”,为山上现存最早的碑刻,研究后周灭佛的重要资料。道教宫观现存吕祖祠、壶天道院、禹王庙等。另有大石佛像、唐代《大伾山铭》摩崖题记以及藏经阁、阳明书院、龙洞、丰泽庙等胜迹。参观完大伾山已近傍晚,我们驱车前往滑县住宿晚餐,准备第二天的考察。

  11月25日

  因下午要返回聊城,故今天的考察只有半天时间。我们今天主要的考察点是滑县古城墙遗址暨环城墙段卫河。吃过早饭,我们首先来到城北卫河岸边的大王庙,原名十方院,始建于明万历年间,由天津盐业等八大商家捐建。民国年间遭日军破坏,仅存正殿一座东楼三间,现建筑为2015年重修。正殿内供奉着李冰、谢绪、黄守才、朱之锡等大王,寄托着当地民众盼卫河安澜水运通畅的愿望。老师们对院内几块古碑拍照后便沿着卫河边的古城墙遗址南行,该段城墙大约长三千米,沿河就势而建,墙外侧卫河既是当年道口镇的护城河,也是漕运要道,防御功能与防洪作用兼备,是典型的城堤一体结构。城墙现存古码头9座,城墙内古庙宇、古商号等历史遗存星罗棋布。古城西门北侧一段25米城墙保存较为完好,内墙和垛口由三合土夯筑而成,属卫河滑县段历史遗存中的精品。

  参观完滑县古城墙遗址后,我们顺便参观了城内的二郎神祠、滑县民俗展览馆、明福寺塔等。午餐后,我们又驱车前往滑县老城北十里苗固村西侧瓠子堤遗址进行了考察,然后返回聊城。(崔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