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23日 淇县、卫辉、新乡(魏志阳)
2019年11月22日,河南考察第一天,参与人员:李泉老师、郑民德老师、胡梦飞老师、周广骞老师、裴一濮老师、朱年志老师、高元杰老师、魏志阳(研究生)、王瑞玉(研究生)、李明珠(研究生)。
早上7:30考察小组在聊大西校北门集合完毕,并准时出发。因有轻微雾霾,聊城及周边高速口关闭,我们前往莘县高速口上高速,并于下午13:21到达淇县田迈造像处,田迈造像碑为北魏永熙二年刻,由碑文和菩萨、佛造像组成,1986年被定为河南重点文保单位。现寺内有建筑10多间,供奉观音、财神、关公、泰山老母、玉皇大帝、弥勒佛等,供奉神像佛、道混杂,二层建筑上下都供奉有神像。在寺内发现嘉庆《重修关圣帝君庙碑记》、《重修石佛寺记》、乾隆《重修石佛寺碑记》等碑刻,在最后,胡梦飞老师与管理员就寺院建设时间、信众范围、供奉神像等进行交谈,13:44时,考察小组离开。
下午13:59,考察小组到达淇县博物馆。淇县博物馆位于淇县行政服务中心后侧,主要展示淇县历史沿革、青铜器、玉器等,因博物馆工作人员不在,我们未能进入,只拿了几本博物馆服务台处有关于淇县特色美食、旅游景区、民俗活动等全域旅游宣传手册。
下午14:23,我们到达河南朝阳山悬空寺。朝阳山俗称尖山,处于太行山与华北平原交界处,因殷商纣王时期在此设坛祭天,又被称作“小泰山”。朝阳山悬空寺景区以殷商文化为主题,由殷商文化体验区、山顶康体休闲区、现在农业观光区、灵山小镇度假区四大板块组成,具体包括殷纣王行宫遗址、佛崖石刻、东魏石窟、生态采摘园、喊泉、无生殿、孔圣殿等部分,融佛、儒、道文化于一体,其中朝阳悬空寺为我国七大悬空寺之一。在景区中最引人瞩目的是崖壁雕刻的“佛”字,除此以外我们还发现《重修楼铧山朝阳寺记》、嘉庆《重修龙王庙碑记》、“顺治三年寺院重建石刻”“元·王恭让诗句石刻”、嘉靖《重修朝阳寺记》、“隋开皇四年造像记”、隋《重修朝阳寺万佛记》等多块碑刻、崖刻,其中无生殿中供奉无生老母,清代漕运信仰神灵之一,高元杰老师说“清代无生老母信仰多为一些民间信仰,如白莲教;罗教中无生老母、真空家乡则是对此信仰完善和发展”;天母殿中供奉天母、火神老母、养身母、圣功老母、裡山老母、孔圣母、劈山老母等10多个神像,加深了我们对民间信仰的了解,因时间原因,我们于15:55离开。
朝阳寺千佛洞
下午16:54,我们到达鹤壁市太极图。太极图公园内有青岩寺、青岩绝石刻、太极柱、文王拘押处、玉皇顶等多个组成部分,因游览时间仅剩1个小时,我们计划以后有时间再来。当晚18:47我们到达卫辉宾馆,卫辉宾馆内有五代后晋陀罗尼经幢,经幢由七级组成,通高6米,1963年被定为河南文保单位。
11月23日,考察地点卫辉市,天气晴。
早上8:10,考察小组出发前往徐氏家祠。徐氏家祠为河南重点文保单位,徐世昌所立《创建淇县徐氏家祠记》中详细记载了徐氏祠堂建立的经过,进门左侧立有《筹议创建徐氏家祠章程》,讲述了家族祭祀注意事项,现徐氏祠堂被用作徐世昌纪念馆。因徐氏祠堂曾被用作淇县博物馆,院内有万历四年《重修卫辉府金龙四大王记》、崇祯《重修富教堂记》、正统《德胜桥重建记》、万历《卫辉府题名记》、天启《创建护国朝阳寺碑记》及淇县相关墓志铭、诗文等碑刻(详见《卫辉历代碑刻》中州古籍出版社)。在考察过程中,管理人员一开始并不想让我们进行参观,经过周广骞老师的“协商”,才允许我们进入。
9:45时,我们到达卫辉吕祖阁。吕祖阁为河南重点文保单位,始建于康熙二十三年,有戏楼、山门、吕祖阁、东西厢房、前后殿等组成,戏楼位于吕祖阁前52多米处,内有乾隆 “重修吕祖祠戏楼记”、2005年《重建吕祖阁戏楼》碑。在吕祖阁外侧发现就是老手鸿德刘威《九十自述诗》,里面讲述了老人年幼、从军、撤台、赴美学习、退伍经商等事情。吕祖阁内供奉八仙,寺内老人告诉我们吕祖阁建立时间和大致经历,其中吕祖像前几年商人捐资修建,汉白玉材料。在吕祖阁内我们发现了康熙二十年,《建修戏楼碑记》、《群仙高会赋》、光绪《重修白云阁、戏楼更建比干墓神道碑及纯阳阁祖师显圣碑记》、民国“重修关帝庙碑记”、《重建白云阁西庙碑记》、《重修白云阁两廊碑记》等多块碑刻;在吕祖神像二楼,我们发现清代重修吕祖阁的田公为田庆曾,顺治时期,山东昌乐拔贡,先后任职河南河北守道、福建按察使等。
上午10:36,我们到达比干庙,比干庙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内有碑亭、林氏博物馆、照壁、比干庙、妈祖阁等,其中殷太师比干纪念馆内进行台北“雾峰林家历史特展”,展示台北雾峰林家自1746年至近代二百多年的历史,展示厅内有林氏家谱多本、林氏家族纪念币等,根据展示介绍,每年都会进行纪念比干诞辰的活动。比干庙山门后立有元明清时期碑刻多篇(详见《殷太师比干庙碑刻选集》)。在孔子挂剑台碑刻及比干墓周边,我们发现很多古人游记和近现在捐资碑,其中有一些华侨和外国友人捐资记载。
下午1:59,我们到达平原博物馆,崔老师说“平原博物馆比一些博物馆看起来显得大气”。平原县博物馆共分为三层,一层为储物室。二楼第一展厅“牧野华章”正在装修,因此,我们浏览了第二展厅夏商周展厅、青铜一二展厅、瓷器一二展厅、佛教雕塑展厅等,全面展示了新乡地区历史、生态、民俗等文化底蕴,可惜关公横刀立马像在台北巡展中,不能亲眼目睹。浏览了一个半小时左右,我们于3:32到达平原县省委旧址,拍照后离开。
下午3:48我们到达新乡金龙四大王庙。大王庙位于卫河旁边,是新乡文保单位,内供奉大王、观音、无生老母等雕像,听老奶奶讲此处建于明朝,明清时期多次重修,内有碑文多处,但多在文史所。我们发现院内墙角处有两块石碑,但周围东西太多,看不见上面的文字;寺内还有5块石碑,但背阴朝上看不见正面,碑阴多为人名,推测主要内容为当地村民捐款修建。大王庙北侧为宋太祖饮马处,规划建设为北关历史文化街区。
下午16:15,我们到达新乡市红旗区政府,内有北宋《大观圣作之碑》、“重修文庙记”等。因未提前联系当地文管单位负责人,保安在我们拍摄完碑文后就把我们“请”出去了,之后我们考察了新乡城隍庙。城隍庙建于明洪武年间,万历、崇祯年间曾重修,现有房屋一间,供奉城隍、观音、无生老母等,现存碑刻多以照片的形式展示,但太模糊胡,未能看清。16:47我们到达关帝庙,关帝庙始建于元·至元年间,明清时期多次修缮,现存戏楼、拜殿、大殿三间,供奉关羽、财神等,内有道光“关帝庙修建记”等残碑、碑帽多块。下午17:08,我们到达新乡东岳庙。东岳庙供奉泰山神,始建于五代时期,金、元、明、清多次重修,但因东岳庙关门,我们并未停留,晚上7点左右,我们到达辉县如家酒店,今日考察结束。
感悟:在此次考察中,首先这是我第一次对河南地区运河进行考察,河南地区隋唐运河及卫河等自然水系河流较多;其次,在考察过程中收集到了大量民间信仰碑刻资料,水工建设资料较少;最后,在考察过程中,了解到了关于民间礼俗文化、特色技艺等方面的资料。
11月24日 辉县 浚县 (李明珠)
11月24日,在我院周广骞,胡梦飞等老师的带领下,我们一行共八人前往辉县,浚县继续考察。
我们先在辉县考察百门泉,关帝庙,结束后我们紧接着来到了浚县考察浚县古城,黎阳仓,大伾山,一天下来,收获颇丰。
一.卫河的源头-百门泉
百泉位于河南省辉县西北两公里处,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清晨7点30左右,冒着蒙蒙的小雨,我们抵达百泉。清人刘大魁曾写《游百门泉记》,介绍了他眼中的百门泉,是一个风景秀丽,景色宜人之地,高人隐士常常仰慕而来,据记载,孙登、阮籍、稽康三人都曾在此处归隐。日前看《中国大运河开发史》提到,北宋时,永济渠更名为御河,并且不再以沁水作为运河源头,而是以百门泉作为源头。大概以湖泊作为运河的源头比以河流作为运河的源头要稳定的多。不过根据两者的说法,我们都可以想象出百门泉的水流潺潺。然而今天所能看到的是干涸已久的湖底。千年的时间,沧海尚可成桑田,更何况一个小小的湖泊,我们只能从往日的诗词中窥探当年繁华的景象。作为卫河的源头(一说是重要支流)百门泉究竟是何时无水的?为什么会无水呢?冯玉祥驻河南,在此处修建湖心亭,说明当时是有水的,根据时间来推算,说明无水时间并不久远。
沿着百门泉湖畔行走,内有多个景观,湖畔刚复修的喷玉亭、灵源亭、放鱼、下马、诸亭沿湖而立;北宋文学家苏轼在涌金亭中挥毫疾书“苏门山涌金亭”六个大字镂刻着百泉饱经沧桑的履历;始建于元朝的清晖阁,原是元朝郭子忠的花园,阁周古柏环绕,绿柳婆娑;明成化年间为纪念邵雍而修邵夫子祠;苏门啸台左侧“饿夫墓”里埋葬至死不愿仕清的铮铮铁骨;道光年间酷似水上船房的兵部房等等遗址。除此之外,有石碑若干,分布在各个区域,记载了当年相关大臣重修或创建的故事。附图:
百门泉公园内石碑比较多,字迹辨认相对容易,在老师的帮助下,我们辨认了一些字迹,了解了重修的始末,同时我也认识到对繁体字的学习应加倍努力。
二.山西会馆-辉县关帝庙的前身
参观完百泉公园后,9点左右我们来到了辉县关帝庙,即山西会馆。山西会馆位于辉县市区南关街西头路北,其前身为关帝庙,是晋商在辉县设立的馆所。创建于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嘉庆二年至十七年(1797-1802)陆续增建,形成完整规模。踏入院子就可发现,会馆的二门与戏楼连为一体。转过身来,只见屋舍俨然,布局对称。因结构相似,辉县会馆的建制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聊城的山陕会馆。不过聊城的山陕会馆建筑的时间更长,规模也更大。山西的商人做生意活动范围比较大,多讲义气,因此把关羽作为崇尚的楷模。所经之地常常修建会馆,因此他们的结构建制往往大同小异。他们建设会馆的目的主要在于“予维会馆之设,原所以齐人心而便商旅”,以地域为基础建立会馆,以此合法形式团结同籍商人,与其他商帮竞争,抵制各种侵扰,使商业和一切商务活动规范有序,为本籍商人的生意买卖赢得一个稳定的上升空间。
辉县山西会馆戏楼
当地人把会馆干脆叫做“关帝庙”,定期举行活动,与唱戏相结合,热闹非凡。根据统计,山西商人至少在全国28个省市建有会所,是我国其他商帮比不了的,如苏州的三晋会馆、安徽亳州的山西会馆、山东聊城的山陕会馆,至今仍巍然屹立在那儿,成为地方博物馆和重要的旅游景点。 会馆院子里有十几块商人的捐资碑,可惜的是它们并没有单独陈列出来,而是堆在路边。
断裂倒扣的石碑
三.文化保护与传承-浚县古城
考察完关帝庙后,我们经过了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在11点30左右到达浚县古城。古城内文物古迹众多,且距离较近,我们八人在古城内步行参观。河南省鹤壁市浚县古城位于隋唐大运河永济渠沿岸,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浚县古城西大街西起古城西门,东至钟鼓楼,是浚县的繁华地带。
我们从东侧入古城,先去了文庙。可以看出浚县古城经过了彻底的翻修,文庙就是其中之一,明清两代都各有翻修。门前墙上嵌有“一应文武官员至此下马”石碑,以示尊孔。在大门之外的棂星门,虽然看上去有些古朴,但却是新建的。往里走,是一个规整的四合院式的建筑。院内有多块石碑矗立,记载的是当年翻修的故事,价值感最强的当属大成殿前的陛石,二龙戏珠雕刻繁复精美。最后一栋建筑是大成殿,内部供奉是儒学开创者的孔子。
浚县文庙碑刻
从文庙出来,一路走走停停,远远看到一座高耸的楼阁建在十字路口,凑近一看,原来这就是文治阁。文治阁始建于明代,重修于清代,俗称“钟鼓楼”,是浚县古城标志性建筑。康熙四十八年(1709),知县梁通洛重修后,改名“文治阁”,取“以文为治”之意,是文人骚客吊古评今的艺苑圣地。
浚县文治阁
街道两旁都是仿古建筑,地板都是石板铺设,古色古香。路过宋家老宅,内部正在建设,不过还留有老式的四合院建筑;随后进入世袭翰林院。翰林院建于光绪年间,是端木子贡的后人端木谦的府邸。内有东西两院,造型别致,可以想象出当时的风光无限。
一路走过,我们最终到达卫河沿岸,此处立石碑于河岸以作纪念。浚县的这段河流西南-东北向穿过这座县城,并被滑县分成两段。“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在路途中发现一户人家的对联:“西邻卫水知鱼乐,东倚伾山解梵音”可以看出这里的人家以卫水的流经而繁荣,又以卫水的流经而自豪。
卫河永济渠浚县段石碑
四.兵家必争之地-黎阳仓
下午出城门,与开会归来的四位老师会合后,我们一起乘车到达下一个考察地点-黎阳仓。提到黎阳仓,很容易就能想到隋末农民起义。先是有瓦岗军首领李密攻占黎阳仓,开仓济粮,20多万人投靠了李密;后来李密与宇文化及争夺黎阳仓又打了一场恶战。窦建德也是利用黎阳仓作为起兵的家底。这个史书中记载的黎阳仓究竟存储了多少粮食,被各大军阀垂涎?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一行人找到了黎阳仓遗址。
走进黎阳仓的门口,发现黎阳仓背靠着浚县大伾山,依山而建,易守难攻,西邻永济渠,东临黄河,交通极为便利。我们可以想象,从河北等地收集的粮食或者兵力,顺流至此,再从此处中转至洛阳,长安。如果能据有此处作为中转站,实现一番宏图确实事半功倍。在看门人的介绍下,我们一行人近距离观看黎阳仓遗址。被展示的仓窖由护栏围起,向下望,是一个圆形坑,剖面层层累积,表明了隋唐宋等等朝代积粮的高度,甚是壮观。这样的粮仓被挖掘出的在院内有三四个,还有很多并未挖掘,可想而知累积的粮食之多。更有意思的是,在遗址边上还有个清人墓。这一点其实信息很大。第一,不管是粮仓还是墓葬,都选择在后背倚山面临水的地方修建,说明此处风水极好,除此之外,究竟还有何种原因促使他们在此处选址?还应该进一步的研究。第二,隋文帝建黎阳仓,大概是解决都城粮食不足,或者平稳物价等等原因,唐宋皆沿用,甚至有“唐朝人吃隋朝人粮食”的说法,可以推测黎阳仓确实在稳定社会方面有不可磨灭的功用,为什么元代时不再继续沿用呢?是因为元朝的首都在北京吗?第三,既然清人的墓葬都可以建在黎阳仓的附近,说明清朝时黎阳仓的旧址已经找不到了,从隋至宋几百年的时间,为什么黎阳仓没有在史书中留下确切的地址呢?第四,黎阳仓建在黄河运河边上,气候土壤一定湿润,古代的粮仓又建于地下,古代的能工巧匠们是怎么保存这些粮食的?或者既然有这样的技术,为什么不干脆建在地上呢?建在地上拿取粮食不比在地下更方便吗?
黎阳仓遗址
五.禹贡名山-大伾山
参观黎阳仓,大致用了一个小时的时间,下午3点,我们到达大伾山脚下。因当年大禹治水登临此山,历代称为“禹贡名山”。大伾山上有吕祖祠、禹王庙、天宁寺、龙洞、观音洞等。因古迹较多,现简要记录几处以作分析。
一上山,我们先参观了天宁寺,大伾山摩崖大佛及石刻在其后院,有若干碑刻。根据石碑记载,摩崖大佛在后赵石勒时雕凿,高21.33米。还有唐代千佛洞石窟现存造像960余尊,历代碑刻三百余块,内容大多是游览大佛有感而发作诗词,其中还有王阳明的《大伾山诗》,弥足珍贵。早就听说北魏皇帝崇佛之风盛行,不知道建造二十余米的大佛,应该投入多少人力物力,花了几年的时间修建这尊佛像?
天宁寺大佛
从天宁寺南行,就到了太平兴国寺。初见其名,我以为跟太平天国有什么内在关联,进入寺内才发现并非此意。原来寺名是北宋皇帝赵光义以自己的年号“太平兴国”赐封的,如今它至少有1000多年头了。寺内主要建筑有大雄宝殿、观音洞、“晴雨表”朝阳洞等。寺院内墙壁上有碑刻少许,不过同天宁寺相同,都是看到壮观的景色有感而发写作的诗词。墙壁下供奉了明清时的观音造像。
出了门,顺路前行就到了龙洞。只见一块巨大的磐石上雕刻五条蟠龙,气势恢宏,甚是生动。门外的两根石柱也雕刻着蟠龙,饱经风霜栩栩如生,查阅资料后,原来是宋徽宗所建。五条蟠龙被皇帝封为“康显侯”则涉及到一个美丽的传说。出了龙洞,经行禹贡名山,到了吕祖洞。
大伾山龙洞
吕祖祠在大伾山西侧,建于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整个建筑座东向西,从山腰直达山顶,主要有乾元殿、八卦楼、万仙阁。该吕祖祠规模较大,与一人有关,此人就是在大伾山景区留下多处题词的刘建新。刘德新是康熙朝八年浚县知县,喜道术,自觉仙风道骨,和吕洞宾神交已久,于是在大伾山上兴建吕祖祠,已慰平生。吕祖洞左侧有紫泉别墅,大概是高人隐居之地。沿路又至太极宫,万仙阁。两处建筑都是康熙年间所建。太极宫因八面墙上有八卦图案,又称“八卦楼”。万仙阁是因有5000余造像而得名。
吕祖洞碑刻
最后,进入天齐庙考察。庙内供奉“东岳天齐仁圣大帝”,墙上绘有阴曹地府的图案。始建于宋,明清皆重修。因天色已晚,我们不得不早些下山。至此,结束了一天的考察。
11月24 日共考察五个点,内容较多,虽有走马观花应接不暇之意,却带给我很多启发。卫河之源百门泉的干涸,山西会馆与晋豫商文化,浚县古城的保护与传承问题,黎阳仓的建造与沿革,大伾山上种种庙与石碑,都让我产生新的思考,新的疑惑,同时也认识到自己应该努力的方向。河南之行,增长了我很多见识,也期待下一次的考察。
11月25日滑县、聊城考察(王蕊玉)
2019年11月25日,我院三名学生在李泉、李德楠、郑民德、裴一璞、朱年志、胡梦飞等老师的带领下赴河南省安阳市滑县进行了考察。我们满怀期待,踏上路途。
一、大王庙
早饭过后,我们乘车赶往大王庙,这是我们滑县考察的第一站。大王庙文化园位于中国大运河滑段北段,该殿座属“一殿一卷”勾连搭式建筑,大殿坐东朝西,俯瞰卫河,由祭祀庙宇展示区、粮仓、大运河非物质文化展馆组成。大王庙始建于明代万历十八年(1590年),但是在民国时期遭到了破坏,现在仅有正殿一座和僧侣住的东楼3间。2006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进入大王庙的正殿,里面内供奉着李冰、谢绪、黄守才、张居正、朱之锡五位大王,其中四位是我国历史上与治水有关的先贤。人们在此供奉五位大王寄托着民众祈求运河安澜、水运通畅的美好愿望,反映了运河对于地方文化的深远影响。
大王庙内的两座粮仓分别建于20世纪50年代和70年代,每座大约有40米,并修有青石垒砌的运粮通道通向运河与其配套,为研究豫北地区仓储文化与建筑艺术提供了实物资料。
大运河非物质文化展馆利用粮仓而设,内容涉及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美术、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技艺、传统医药和民俗等,是因运河而衍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展示馆。但因没有开门,没能进去参观。
大王庙与其他的庙宇并不一样,庙内供奉的都是一些凡人,并没有神灵。依大运河而建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望。
二、卫河永济渠滑县段
我们考察的第二站是卫河永济渠滑县段。它是中国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始于东汉末年开凿的白沟运河、隋代属永济渠,北宋时更名为御河,明初改称卫河并一直沿用至今,大运河滑县段全长8240米,宽33—50米,遗产保护区面积450.8公顷,依道口古镇西顺势而下。2013年被确定为全国第七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我们沿着大运河滑县段进行考察,沿途可以看到许多码头,比如:北门外码头、码头街码头、三道街码头、狮子巷码头、三铺码头、一面街码头、老庙街码头、西街码头等。这些码头大都是明清时期建立的,码头建有排涝口和水闸,兼具排涝防洪之功能,平实城内积水可以通过排水口流入卫河,若河水上涨,可将闸板放入闸槽,其后将两闸板中间填入沙或黄土既可防止洪水倒灌。
在卫河旁还有一座运河历史文化展馆,里面展示了一些瓷器、宋代古船、秦氏绢艺、木版年画等。运河历史文化展馆以大运河为主题,集中反映了滑县段的历史沿革和变迁,成为运河文化的一个缩影。
沿着卫河一直往前走,我们看到了西门古城墙。古城墙是明清时期的建筑,保存较为完好。古城墙由墙基、墙体和垛口三部分组成。墙基由青石砌成,青砖构筑外墙墙体,内墙和垛口由三合土(通常指白灰、黏土、沙石、糯米浆等合成的材料)夯筑而成。古代为了避免守城将士视觉和攻防死角,将城墙每隔一定距离便向外伸出一部分,其外形看上去很像马的长脸,故名“马面”,主要是冷兵器时代军事需要在城墙建制上的反映。古城墙作为道口古镇的组成部分,它是道口镇兴衰演变的历史见证。经过几百年的风雨侵蚀仍能保存较为完好,感叹当时建筑技术的伟大。
大运河孕育了道口古镇,而古城墙对于研究当时的道口古镇的布局、政治、经济、文化等具有重要的价值。
三、二郎神祠
参观完卫河后,我们乘车赶往本次考察的的第三站——二郎神祠。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大门,门上刻有“一座神宇耀恩光圣泽千秋”“二郎擔山赶赤龙福佑万民”。
浚县二十里许李家道口镇旧有二郎神祠一座世代已久不知创自何时,里面的碑刻和庙宇也已经无从考究。天启二年十月十五日有一些善人信士等捐资重新修建二郎神祠,一直保存至今。二郎神祠经过重修仅有一座明代天启二年重建二郎神祠碑记被保护起。因未开门,我们只能在院中参观。二郎神祠跟我们这几天参观的一些庙宇不太一样,里面并没有多少人,也没有看到专门人员打理。
四、滑县民俗博物馆
接下来我们乘车赶往本次考察的第四站——滑县民俗博物馆。滑县民俗博物馆内设有婚俗、纺织、生产、生活、民间工艺、木版年画六个展厅和文源,共收藏民俗物品1000余件,这些物品大都已经停止使用,有些已非常珍稀。这些物品的发明和使用既是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同时又是一个时代民俗文化的主要载体。在滑县民俗博物馆内我见到了许多完全没有见过的物品,物品的更新换代向我们展现了人们的智慧。
滑县民俗博物院是一个集文化性、知识性和娱乐性于一体的民俗博物馆,穿梭在生产、生活、民间工艺等展厅之间,可以亲身感受这里浓浓的传统民俗文化,这里许多用具已经停止使用,静静地向游客们讲述着历史的沧桑和变迁。民俗博物院浓厚的文化气息令游客们陶醉其中,同时,该院依托丰富的文化资源,充分发挥教育、文化休闲和旅游功能,积极地向游客普及文化遗产保护知识,激发公众的参与意识,吸引公众走进博物馆,实现博物馆与公众的相互认知,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五、明福寺塔
明福寺塔始建于唐朝宝历二年(826年),现存为北宋早期建筑,塔高九层,八角亭子顶。后遭雷击,五层以上倒塌。民国十八年(1929年),当地人集资修复至七层,塔顶改为桃状。明福寺塔周身布满了大大小小的佛像,听说正好是1234块,所以又被称为“千佛塔”。佛像大都有损坏,但是还有一小部分保存完好。
明福寺塔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为研究佛教史、科技史和古代建筑艺术提供了宝贵的实物例证。
明福寺塔旁边还有一座欧阳修的石像。欧阳修于宋仁宗康定元年春任滑州节度判官,康定元年六月召回,宋仁宗庆历二年九月,任滑州通判。庆历三年三月召回。
六、瓠子堤和宣防宫遗址
宣防宫遗址位于河南滑县老城北十里苗固村西侧城北瓠子堤(又称金堤)上。从西关到苗固瓠子堤段又叫天台山,根据史志资料记载,宣防宫就在苗固天台山。该遗址东临苗固村,西邻黄河故道(现为苗固村耕地),南邻瓠子堤遗址(已被砖窑取土挖平)。瓠子堤现已被耕地占用的大部分土地,还有一部分土被人们挖走,瓠子堤已经遭受了严重的损坏,保护好现存的瓠子堤和宣防宫遗址,对宣防宫历史文化的考古研究和探索古代治水的经验教训,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七、铁枪寺遗址、大刘营遗址、王太师画像碑记
铁枪寺遗址位于滑县白道口镇大刘营村东。据民国《滑县志》记载:“铁枪寺在城北赵呼村北,创造未详,本名明月寺,因五季王彦章屯兵于此,故名铁枪寺。旧有王彦章画像及所用铁枪,故物久佚,唯重刻宋庆历年间欧阳修撰王彦章画像记碑金存”。1980年滑县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八、白马寺遗址
白马寺遗址位于聊城市东昌府区朱老庄镇东六华里,在五乡社村北侧,南水北调小运河南岸。据现存碑文史料记载和白马寺历代祖师相传得知,白马寺兴建于唐代,重修于明代,于清末民国时期逐渐衰落损毁。
据传,唐朝玄奘大师取经天竺返回长安后,其弟子乘用白马驮经到此,讲经说法、修建寺院,为感念白马驮经之功,将寺院命名为“白马寺”。白马寺原建有山门、钟鼓楼、四大天王殿、大雄宝殿、地藏王菩萨殿、伽蓝菩萨殿、千佛阁、藏经楼、大王庙和寺院塔林墓等。现仅存有老房屋、古碑刻、古水井、历代祖师遗物和塔林墓遗址等。
白马寺还在修建中,里面仅有几块墓碑还屹立在这儿,为我们的考察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参观完白马寺后,我们乘车回到学校,本次考察圆满结束。这次为期四天的河南考察收获颇多。通过这次考察,我可以学到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并且可以听到老师对于碑刻的讲解,丰富了知识,开阔了视野。以前自己对于碑刻仅有一点了解,通过这次考察,我看到了不同年代的碑刻,读碑刻,学知识。在参观过程中,我发现一些年代久远的碑刻都已经被完好的保护起来,这足以体现国家重视对文物的保护。但是比较可惜的是还有一部分碑刻并没有被保护起来,他们都被堆放在一块,并没有给与足够的重视。由此我在想,当地政府对于文物的重视还是有差距的,怎样才能做到让这些有价值的文物得到足够的重视呢?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有了书本知识的储备,还需要我们进行实地考察,互相补充,不断充实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