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28—29日,我院运河经济与区域社会研究中心裴一璞老师带领崔建利、朱年志、胡梦飞、魏志阳等师生前往聊城市东阿县,泰安市肥城市、泰山区三地进行本年度最后一次田野考察。此次考察主要关注鲁西、鲁中次运河带区域,期冀通过民间文献的搜集找到与运河核心区域的共性与差异。
28日上午,我们考察了东阿张本墓(8:07到达)及家祠(8:55离开)、赵得和墓(9:29到达)、陈宗妫家族墓及故居(10:52到达)、位山引黄闸(10:26到达)、鱼山梵呗寺(11:28到达)五处。
第一站为张本墓。张本墓位于东阿桐城办事处王宗汤村,而张氏祠堂则在东北300米处的张大人集村,因此两村颇具历史渊源。古时,王宗汤村地属于张大人集,后随着人口的增加,王宗汤村处逐渐形成村落,因张本墓地属于张大人集,所以王宗汤村划出张本墓周边给张大人集。张本历任江都知县、江西布政使司右参政、南京兵部尚书等职,一生清正廉洁,时号“穷张”,目前墓中尚存龟趺墓碑一幢,石坊一座,石翁仲、石虎、石羊、石望柱各一对,张本墓志铭屹立在石坊之后,墓志铭中记载其“一生高位,享厚禄,而能任国事如家事,如张公者几人?公廉介有守。其心未当,斯须不在国事,刚果嫉恶,于法鲜所宽假,而礼贤重儒尤厚。卒之日,家无余赀,亦可以观其平素矣”。在张本墓地之后侧为“张本夫人王氏诰命碑”。张氏祠堂位于张大人集村,为清代平顶建筑,不知为何修建有防御性质的女儿墙。张氏祠堂最引人注目的是大门前的楹联:“系出琅琊家声旧,卜居阿邑世泽长”,门框为:“历相五世,继任两京”,道出张氏一族的渊源和张本历官五朝的宦绩,在张氏祠堂碑后还有明万历张氏三代祖张显宗墓碑和明山西教谕张启宗墓碑,祠堂内部则有刻有宣统三年《张氏家祠碑记》和张本与夫人王氏的画像,当地村民说“张大人集村多数为张姓,仅有一家外姓,逢年过节的时候村里人会来祠堂拜谒”。
张本祠堂前老师们与村支书合影
第二站赵得和墓。赵得和墓位于东阿广粮门村西北的大坑处。正统十一年,赵得和因放粮救济灾民被明英宗嘉许“义民”,而被人熟知。在赵得和墓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刻有“家和万事兴”的赵氏家训碑(2013年建),家训碑后为 “始祖爷传奇”,记录赵德和墓的生平事迹,始祖爷的称号也与我们问路的时,村民对其称呼一致。因赵德和墓被埋于黄沙底下,现仅有望柱一对,石坊一座(崇祯二年立,雍正八年重修),在石坊后立有崇祯二年“皇明赵公墓碑”。英宗皇帝表彰赵得和的《圣旨》碑在广粮门村内,但保存状况不尽人意,时刻有倾倒的危险,在《圣旨》碑下我们发现崇祯五年 “族禁碑”、康熙五十年《祭堂志碑》,随行老师对两块碑文内容进行探讨。
随行老师对广粮门村《祭堂志碑》进行研读
第三站为陈宗妫故居及家族墓,均位于青苔铺村。陈宗妫(1854~1922) 清朝财政大臣,光绪六年(1880)进士。初任户部主事、度支部左丞。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进犯北京,慈禧带幕僚西逃长安,陈宗妫留在北京。后历财政事宜被诏赴长安,所问及之处对答如流,大学士张之洞奏谓:“天下财政在陈部郎一人胸中。”陈宗妫故居为青砖建成的二层楼房,已得到妥善保护。其家族墓地占地面积约十亩,西北东南走向,坟冢众多,石碑林立,对研究鲁西仕宦家族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陈宗妫故居
张本、赵得和与陈宗妫三人均为东阿县历史名人,在国家提倡家风建设下,不管是张大人集村对张氏一族的自豪还是广粮门村的“始祖”称呼,都体现了当地村民对地区文化认同的加强。但对于文物保护观念与家族文化的记成和发扬还有待提高,张氏祠堂外的张显宗与张启宗墓碑、广粮门村的族禁碑、《祭堂志碑》均倒在地上,需采取保护措施。
考察第四站是位山村引黄闸。位山村引黄闸位山,位于山东省西部聊城地区,因引黄闸建于位山村西侧得名。1958年建成,1981年改建,主要负责引黄济津、引黄入卫、聊城农业灌溉等,现有饮水闸门8孔,饮水量达240m³/s。一直听老师们说位临运河,现亲眼所见,确实有点感慨。位临运河仍旧用使用古运河的一段,且聊城境内一、二、三干渠水都由此始,可以说引黄灌溉是古运河的时代价值体现。可能是黄河水位下降的原因,引黄闸南侧水位下降很多,两侧黄河淤沙清晰可见,引黄闸北侧位临运河与赵牛河以运河护堤为分割线。
位临引黄闸北侧运河与赵牛河
考察第五站是东阿鱼山梵呗寺。梵呗寺坐落在东阿县城南20里处的黄河北岸鱼山,2005年修建,因继承保护梵呗(念经的声音,是中国佛教音乐的特称)为主体,被称为“佛乐第一刹”,内立有2015年《修建鱼山梵呗寺大雄宝殿功德碑记》、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碑。但现在梵呗寺内仅有大雄宝殿一座,仅有几个工人在忙碌,不仅联想起“乱世道士下山”一类的说法。在去往肥城的路上,老师们谈起来鱼山对聊城的重要性,我发现鱼山山体也有明显的破坏,鱼山孤立的在黄河北侧,黄河对面则相对的是连片的山,只能说黄河真是鬼斧神工。
东阿梵呗寺正面
28日下午我们考察了肥城栖幽寺(13:35到达)、陶南别墅(15:44到达)、天齐庙(17:20到达)三处。
栖幽寺位于肥城湖屯镇陶山西侧,现被开发为范蠡西施陶山景区,内有小泰山、朝阳洞、栖幽寺、范蠡祠、范蠡墓、西施洞等20多处景点。光绪十七年《肥城县志》载:“西幽寺旧名幽栖寺,陶山西崦。唐时供佛,而祠范少伯于其右,金大定时重修,奉如来、文殊、普贤、十八应真。栋宇崇丽,六棱石柱凡八,雕镂花纹。有金大定十七年施石柱人姓名。……祠北半里为范少伯墓。”但范蠡墓、范蠡祠、栖幽寺多在建设之中,建筑风格偏向于现在,我们也难以想象建成以后的样子;竹林寺位于陶山景区半山腰处,又名无影寺、悬云寺等,始建于汉代,现存民国八年“重修竹林寺碑记”、乾隆三十一年碑记两块,莲花座一块、北宋弥勒佛画像等,明代张继业有诗云“竹林遗址峻,徒切仰高新,旋与转麓去,梵宇遂且深。泉从石窦出,恍惚疑鸣琴”,现只见残存庙宇墙壁与部分文人崖刻;朝阳洞,又名“快哉洞”,由初洞、中洞、上洞三部分组成,洞内刻有北魏及后期佛像58尊、崖刻、壁画多处,初洞内有《重修朝阳洞碑》等残碑多块,上洞内较黑,不能看清所刻壁画。
民国竹林寺崖刻
陶南别墅位于肥城王庄镇花园村东北角,又称眉园、陶南山庄,是海源阁杨氏在肥城藏书库,建于清道光年间(1821年-1830年)。花园村原名杨家庄、杨家花园。杨氏老宅为清代建筑,具体无考,由大门、正堂、厢房、仓房等组成一个完整的建筑群,正堂、西厢房还在,部分建筑完好,东厢房已坍塌,通后花园的月亮门犹存。上次和郑老师来时,院内一片荒凉,现在一片热火朝天的施工景象,管理员告诉我们,目前政府正在对陶南别墅进行保护性开发,一期投入1000多万,计划三四年内完成对别墅的修复工作。
陶南别墅正在重修中
因肥城沙沟村天齐庙中仅存石碑一块,,考察小组在拍摄后便乘车前往肥城泰西宾馆,当日考察结束。
12月29日,天气晴。29日上午考察地点肥城玉都观(8:18到达)、桃源观(9:15到达)、空杏寺村(9:35到达)、张志纯颠仙庙(10:56到达)、琶山关帝庙(11:10到达)、安驾庄观音堂(11:40到达)、兴隆村泰山行宫(12:25到达)共8处,现择要介绍其中三处。
空杏寺,又名“涌泉寺”、“空杏涌泉寺”,位于肥城市仪阳乡政府驻地东南空杏寺村东,是肥城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清康熙十一年(1672)《重修空杏寺记》碑文记载:“大清国山东济南肥城县东南有古刹一座,名日空杏寺,创建于大金,屡修于大明……鸟柄兽潜,其挚岗峦,虎踞龙盘,斯吉祥之地者也。”光绪《肥城县乡土志》记载:“后唐有一纳子来居于此,植杏一株于中庭,杏熟而核自落还复合之,颗颗网成因名。”又因寺前有一天然泉井,深数丈,泉水清澈甘甜,大旱之年水不枯,丰水季节井水涌动而出,潺流不息,实为一方风水之奇观,被称为“涌泉寺”。寺内遗存碑刻称为涌泉寺和空杏涌泉寺。据史料记载,寺院主体建筑有山门、钟楼、天王殿、东西偏殿、后大殿和西垮院禅房等,现仅剩遗址,且被用作村民委员会。寺内现存石雕墓塔石40余块,古碑5通,其中元皇庆二年( 1313)二月所立“皇赐涌泉寺圣旨碑”高2米,宽0.8米,厚0.25米,上有四龙斗室高浮雕,下有立体精刻石龟座,碑首篆刻“皇赐涌泉寺圣旨碑”八个大字,碑文记载了成吉思汗、自古台、薛禅、完者蔫和曲律五位皇帝赐建古刹的圣旨全文:通篇为阴刻正楷,字体刚劲规范,刻工精湛。此外,还有明弘治九年、嘉靖二十五年和清康熙十一年、嘉庆十二年重修空杏寺的古碑四块。大寺西300米原有墓塔林一处存墓塔石40多块,、石塔8座,每座高约5米,造型庄重,雕刻精美。目前,村庄有120口人,盛产香椿、蜂蜜等,当地政府计划将沙沟村修建为具有农家乐、采摘园、钓鱼场等在内的乡村旅游古村落。
仪阳空杏寺遗址
张志纯庙,位于肥城市布金山脚下、安驾庄镇张家安村内东侧,是肥城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张志纯庙,又称颠仙祠,为纪念张志纯( 1220—1316)而建。张志纯,号“天倪子”,是宋末元初著名道士,有张炼师之称,因其道行出众,扶贫济危,施术舍药,济人好义,当时的百姓自发捐款为其建庙以示纪念。庙宇曾于明清时期多次重修,1993年张安村再次重修。庙宇坐北朝南,东西长32米,南北宽24米,占地768平方米,整体由大殿、围墙、庙门三部分组成。其中大殿为硬山式建筑,前出厦,面宽11.5米,进深8.35米,高约9米,建筑整体雕梁画柱,刻有浮雕图案,内容丰富,笔法细腻,技艺精湛,装饰绘画技法精巧、细致。大殿四壁绘有余张志纯有关有关的功绩和神话传说壁画,殿内神像龛楼迎门正书“南北真人”四个大字。殿中神台上塑有张志纯神像,神像基石的两侧均塑赤膊腆腹的大力士像,造型逼真,栩栩如生。庙内现存同治十二年、中统五年《天门铭》(重刻)、民国四年《重修颠仙祠记》、民国二十年《创修兴龙桥碑记》及近代多块碑刻。
张志纯庙正门
宝金山泰山行宫,又称“碧霞元君行宫”,俗称“奶奶庙”,位于肥城市边院镇兴隆庄西北宝金山南麓,为泰安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泰山行宫具体建造时间无考,清·道光元年( 1821)《宝金山重修大殿碑记》记载:“郡治西南宝山者,岱岳之支山也。白天平诸峰蜿蜒数十里,蟠结于此……上有碧霞元君行宫,创建不知何时。闻自乾隆丙午以后,三月三,上女云集,数日不绝……”。行宫建在石砌四方土台基之上,台高2.6米,南北长20米,东西宽16米。土台南面有台阶,宽3米,长8米,共29级;行宫大殿居中,砖石土木结构,面阔3间,硬山单脊,重梁起架,前廊式,由四根明柱支撑檐面,前厦宽1.6米;大脊和戗脊均有奇鸟异兽、二龙戏珠等纹饰。大脊两端有鸱吻,戗脊兽为龙头。大殿宽15米,高9米,进深8米。殿内正中供奉碧霞元君像,东侧陪祀送子娘娘、眼光娘娘,西侧为斑疹娘娘等:殿四壁绘有虎啸龙腾壁画。院西侧有龙王庙和冰凌官,分别供奉专司下雨的龙王爷和专司冰雹的神灵。院内有古碑刻8座,其中重修大殿碑记3座,香社碑记3座,分别为清乾隆、道光、光绪和民国年间所立,字迹模糊难辨;登山石阶旁还有6块清代石碑,2块民国晚期石碑,碑文均已剥蚀不清。庙院东侧有道房数间,为历代道士栖身之所。1937—1949年庙会中断十二年,1949年后,庙会逐渐恢复,1992年,兴隆村村民自发出资修复行宫,并成立宝金山庙会管理组织,负责庙宇的修复、捐助等工作,行道两旁,善男信女捐资碑刻随处可见。
宝金山泰山行宫正面照
29日下午,因时间原因我们只考察了泰安岱庙(14:30到达)和县衙博物馆(17:21)。
岱庙(兼泰安市博物馆),位于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南麓,俗称“东岳庙”。始建于汉代,是历代帝王举行封禅大典和祭拜泰山神的地方。至唐时已殿阁辉煌,宋真宗大举封禅时,又大加拓建。目前,岱庙南北长405.7米,东西宽236.7米,呈长方形,总面积96000平方米,其建筑风格采用帝王宫城的式样,周环1500余米,庙内各类古建筑有150余间。岱庙现存正阳门、角楼、岱庙坊、铜亭、汉柏院、配天门、遥参亭、东御座、铁塔等古建筑,并在内泰山地质公园博物馆等。庙内碑碣林立,保存着历代的修庙祭告碑、经幢、题名、诗刻等共计151方,一直有碑林的名号。东御座的秦二世诏书石刻,是以公元前209年李斯的篆书镌刻而成的,是目前中国保存的最为古老的文字石刻之一。藏于汉柏院的东汉建宁元年(168年)的衡方碑、中平三年(18年)张迁碑、西晋泰始八年(272年)孙夫人碑和唐神宝寺碑、汉张衡不忘碑等著名的碑刻。岱庙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文物较多,不一一列举,但值得注意的是,岱庙内摊贩众多,存在旅游产品同质化的现象,岱庙文创所见甚少,游客体验性不强。
正阳门岱庙正面照
岱庙宋碑
泰安县衙博物馆,位于泰安府前街8号,博物馆内通过沙盘、图片、仿真刑具等展现清代泰安老县衙原貌,但已闭门多年,因此我们便乘车返回聊城,当日考察结束。
泰安老县衙博物馆牌坊
经过两天的考察,我们考察了名人故居类5处、民间信仰类10处、博物馆类2处,河工类1处。因此,此次考察以民间信仰为主,兼具历史名人、河工和博物馆。经过此次考察,发现不管是保存完好且香火旺盛的桃源观、宝金山泰山行宫,还是保存较差的沙沟村天齐庙、琶山关帝庙、安驾庄观音堂、赵得和墓等,在周边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在考察过程中,我们即可以看到国家自下而上对于当地文化遗产的继承与保护、对于家风家训等的重视,又能看到社区居民积极参与优秀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家风的传承中去。虽然国家与当地政府对于地方文保单位的重视程度加强,但也存在遗产保护工作不恰当、开发不合理的现象,希望在遗产的保护、开发过程中,以史料为支撑,修旧如旧,让其更好的被保存、传承和利用。 (魏志阳撰,裴一璞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