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级研究生临清田野考察汇总(一)

  时间:2020年10月16日   天气:多云转晴

  考察人员:郑民德、裴一璞、崔建利、吴金甲、石伟楠(研究生)、吴霄彤(研究生)、李明珠(研究生)、王蕊玉(研究生)、孟冠军(研究生)、王雪莹(研究生)、房智超(研究生)、窦德伟(研究生)、宗世昊(研究生)、伏梦璇(研究生)

  考察地点:辛闸、范公祠、土桥闸、戴闸、临清市博物馆、临清舍利宝塔、临清清真寺、临清钞关、鳌头矶、季羡林纪念馆、张自忠纪念馆。

  宗世昊

  2020年10月16日,在郑民德、裴一璞、崔建利等老师的带领下,运河学研究院19、20级全体研究生于早上8:00踏上了前往临清市的田野考察之旅。此次考察是我们2020级新生的第一次田野考察。“田野考察”一词,在以往的学习中,我们只在《历史学田野实践教学的理论、方法与案例》等书中见过,几乎还没有亲身实践过,所以2020级的全体研究生都对此次考察充满期待。

  考察的第一站是辛闸,辛闸位于聊城城北嘉明工业园北的辛闸村,是古运河上的一个节制闸,辛闸始建于明朝永乐九年(1411年),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在当地村民的热心指引下,考察队来到辛闸,辛闸的水早已干枯,老师带领我们考察辛闸旧有河道,并为我们讲解了辛闸等一系列的船闸的运行原理,我们不禁为古人之智慧感到叹服。 第二个考察的地点是范公祠,大概9:30,考察队伍抵达范公祠。范公祠是1941年4月聊城军民纪念为抗战捐躯的范筑先及抗战将士而建。范公祠主要考察的地点有范筑先纪念馆、纪念塔等建筑。早在本科学习近现代史的时候,就久闻范筑先将军在抗日战争中的英勇事迹。纪念塔塔身共有四层,其上镌刻着众多民国人物,如林森等人所题纪念之词,走进范筑先将军的纪念馆,馆内陈列着当时抗战中各种军事用品,如军刀、步枪等,并展示了范筑先将军从投身军旅到为国牺牲的壮烈一生。 接下来我们前往考察的是土桥闸遗址与戴闸。土桥闸遗址位于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梁水镇土闸村。据文物部门所立石碑可知,土桥闸始建于明成化七年(1471年),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拆修。在2010年的时候,文物部门对土桥闸遗址进行了全面发掘,发掘出瓷器、陶器、铜器、铁器、玉石器近万件、石碑两方。土桥闸较之前所考察的辛闸,规模较大,且保留的河道较为宽阔,其河道现已经被南水北调工程所利用。据郑民德老师讲解,为了更好地保护土桥闸,将在土桥闸旁边修建一个新的涵洞,南水北调河道将穿过涵洞,绕过土桥闸,不会对土桥闸造成影响。而戴闸是大运河途径山东临清河段,水源不足,所以建造了众多闸口调节水位,以到达通航通商的条件,戴湾闸便是其中一座。据当地的文物部门所立介绍文字可知,戴闸跨越历史久远,是京杭运河山东河段保存最完整的闸段之一,是研究运河文化的主要实物资料,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文物价值。戴闸和土桥闸一样,现在也被南水北调工程所利用。关于运河上船闸之类的知识,自己觉得很有极大的不足,需要结合相关书籍进行“充电”。 上午考察的最后一个地点为临清市博物馆,考察队伍大致于11:00抵达临清市博物馆。博物馆内既有对临清市筚路蓝缕的红色历史展示,也对明清时期作为运河大都市的临清街道商铺进行的细致还原,人漫步于馆内,仿佛时空穿梭回古时。但是最能吸引历史学人的一处展厅,乃是临清市博物馆的碑刻展厅。傅斯年曾经说过:“历史学就是史料学。”能够接触到作为近代以来史料一大来源的墓志铭以及神道碑等碑刻,对历史学的学习大有裨益。展厅内众多的碑刻吸引了老师和同学们的目光,尤其是我们研一的同学,能够亲身接触如此众多的碑刻,怎么不能说是学习历史之人的最大乐趣呢?我们几个同学驻足于《怀远将军韩公墓志铭碑》等前,用自己已掌握的相关知识,来尝试对这些碑刻进行辨识,作为初学者,辨识的速度还是比较缓慢的,但是收获颇大。石碑大多出土于临清地区,对运河区域的社会史、经济史的研究与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午饭之后,上午的阴云散去,晴空重现。下午的考察活动,考察队一行人首先去了临清舍利塔。在去临清之前,在进行山东地区信仰问题的研究,我已久闻临清舍利塔的大名。据舍利塔前的相关介绍信息可知,临清舍利塔又名运河舍利塔,为旧时临清十六景之一,舍利塔在旧时为临清这座国际性商业都市的标志性建筑物。舍利塔总共有九层,考察队来到舍利塔时,天气已经变好,清风轻轻吹过舍利塔上的风铃,“叮叮”作响。舍利塔第一层供奉着阿弥陀佛,我们拾级而上,塔内楼梯狭小,仅容一人通过。虽然塔内光线较暗,但同学们仍对这座神秘的舍利塔充满了兴趣,纷纷对塔内的诸多文字进行观察与辨识。 恋恋不舍地告别舍利塔后,我们又前往临清清真寺,进入清真寺,肃穆之感油然而生。临清清真寺是全国著名的清真寺,该寺旧称北礼拜寺,是一座保存教为完整的古代建筑群。据介绍该寺始建于明中期,正是临清最为兴盛的历史时期,如此算来,这座清真寺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清真寺内有大量明清时期的碑刻,这些碑刻大多与此寺的兴建修缮以及穆斯林寺务有关。回族穆斯林作为自元代开始就定居于临清,据《临清州志》记载,“西域回回徙居临清”主要来源有“军籍户、侨宦、游商”,其中军籍户主要来自元代军屯军和明代军屯军对临清清真寺的考察对于了解这一地区的回族生活、历史等诸多状况大有裨益。

  接下来,我们考察队于14:46时来到了钞关,临清运河钞关位于临清市老城区内明代会通河旁,是明清两代中央政府设于运河督理漕运税收的直属机构,也是目前仅存的一处运河钞关。钞关内保留着大量的碑刻,其中有一块立于道光三十年的《王朝佐烈士神道碑》吸引了我,碑文记载了明末时,王朝佐率领乡民冲击了在临清课重税的中官衙署,后来慷慨就义后,乡民为王烈士立祠以示纪念。值得注意的是,王烈士其人在这块碑出现了不同的评价,按照中国古代的皇权思想,王烈士率乡民冲击衙署应该是被官方否定的,但是,在王烈士死后,“乡尊陈一经”为其立祠,清代道光三十年因为其祠“倒坏”,乡民又集资重修。一个普通的平民百姓,不仅在当时死后就被立祠祭祀,而且改朝换代之后,其祠庙宇又得到了修缮。这引起了我对明清时期所谓“盗贼”等犯上作乱之人在民间风评问题的思考。

  紧接着考察队伍又马不停蹄地奔赴下一个考察地点——鳌头矶。大家抵达鳌头矶时已经15:00左右 ,关于鳌头矶的历史,据《民国临清县志》载,“在鳌背桥西南数十步中州东起处,砌以石,如鳌头突出。筑观音阁于其上,旧闸、新闸各二,分左右如鳌足,而广济桥尾其后”鳌头矶因此而得名。鳌头矶外便是京杭大运河会通河临清段,考察队伍沿河岸前行,对会通闸进行了考察。我们发现,河水已经有一些发黑,似乎是受到了一些污染。对会通河河道的保护不仅是一项对文化遗传的人文景观的保护,而且是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种捍卫。

  接下来考察队伍前往上午因时间冲突没有来得及参观的季羡林纪念馆与张自忠纪念馆。到达两个纪念馆的时间为16:25。季羡林与张自忠,一文一武,二人作为临清地区的名人其事迹也早为大众所知。纪念馆内展示了季羡林先生如何从一个农家子弟一步步成长为学问大家,馆内藏品丰富,有季羡林先生中学、大学、乃至参加工作后的相关证件、荣誉、所著著作以及其他相关物品。馆内不仅展示了季老优秀的学术事迹,对他光风霁月的高尚人格作了介绍。参观完毕,我对季老的学问与人品都有了一定了解,不禁想起了一句话“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以此来形容我参观季羡林纪念馆后的心情是在恰当不过了。

  张自忠纪念馆就坐落在季羡林纪念馆隔壁,纪念馆介绍了张自忠将军作为著名的抗日战争将领,1937年至1940年先后参与临沂保卫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随枣会战与枣宜会战等。1940年在襄阳与日军战斗中,不幸牺牲。最能吸引我注意力的是馆内展示的张自忠将军在最后一战时所下手令的复印件:“国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为其死,毫无其他办法。更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决心,我们国家及我五千年历史之民族,决不至亡于区区三岛倭奴之手。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这一刚毅有劲的手书,向我们传递了抗日战争时期,无数的伟大的中国人为保卫这个他们爱得深沉的土地所付出的血与泪。

  虽有种种不舍,但考察队于17:00左右结束了一天的考察活动,踏上了返聊的归途。大致于18:50分左右抵达聊城大学西校东门。经过一天的考察活动,虽然身体感到了疲惫,但是却收获了大量关于运河沿岸区域相关知识,对于京杭大运河临清段的社会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田野考察活动能够为我们带来与书本上不一样的对运河社会区域的感知,这种感知并非是平面、说教的,而是立体、有趣的。这种田野考察的实践对我们历史学的初学者们来说,是在课堂、著作、论文等之外的又一大学习历史有力手段,我记得本科时所读中山大学历史系的温春来、黄国信主编的《历史学田野实践教学的理论、方法与案例》一书,我在读此书时,就在想如何将书中的田野考察实践一番。研究生生涯的第一次田野考察,发现自己在考察过程中还有很多不足和亟待学习之处,感受到了在运河学研究与学习中可能潜在的一些研究困难,还需要在以后的研究生学习中提高自己。

  孟冠军

  2020年10月16日,在郑民德、吴金甲、裴一璞、崔建利四位老师的带领下,我院师生开启了为期一天的田野考察之行。参加本次田野考察的学生有2019、2020级研究生,这也是我们2020级研究生第一次参加田野考察。10月16日一早,我们一行人便坐上了中巴车,开启了本次考察。

  第一站:辛闸

  聊城市东昌府区嘉明工业园北辛闸村是我们此行到达的第一个目的地,位于辛闸村的古船闸便是我们此次的考察对象。入村后在一位村民大娘的带领下,我们很快便到了辛闸所在地。在考察过程中听老师介绍,辛闸始建于明朝永乐九年(1411年)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辛闸也是聊城境内保存下来的为数不多的船闸之一,在古代开闸时会集结几十条甚至上百条船后再进行开闸,以避免运河水的过度流失。

  第二站:梁水镇范公祠

  离开辛闸村后,我们驱车到达了不远处的下一站范公祠。范公祠位于聊城市东昌府区梁水镇,是1941年4月为纪念抗战为国捐躯的范筑先将军及将士所建。一进门,我们就看到一座纪念塔,纪念塔的每一面上都有著名人士为其题写的大字,可见范筑先将军的历史功绩之大。随后,我们进入大殿进行参观,从大殿中的介绍可知,范筑先生于1882年,河北省馆陶县人,抗日战争时期,曾任山东省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1938年11月,日军侵犯聊城,范将军英勇抵抗,壮烈殉国,噩耗传出后,国共两党共戚,举国上下哀恸,可以说范筑先将军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第三站:土桥闸遗址

  我们此行考察的第三站是位于聊城市东昌府区梁水镇土闸村的土桥闸遗址,土桥闸始建于明成化七年(1471年),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重修。据老师介绍,2010年12月,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土桥闸遗址进行了全面的发掘,当时出土了大量瓷器、陶器、铜器、铁器、玉器,是大运河上完整发掘的第一座船闸,此次考古发现也被评为了2011年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土桥闸作为京杭大运河的重要设施,对于我们研究运河具有重要的价值。

  第四站:戴湾闸

  离开土桥闸我们驱车前往临清,到达临清境内后,我们考察的第一个遗址便是戴湾镇戴闸村的戴湾闸遗址。戴湾闸同土桥闸一样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根据史料记载,戴湾闸是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所建,是京杭运河(会通河段)山东段保存最完整的闸之一。戴湾闸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是研究古代经济、文化、漕运、治水等珍贵的实物资料,是古代劳动人民开凿运河、治理运河的成功典范,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文物价值。在此次考察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此段运河古河道已经成为我国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河道,古代工程依然以它独特的价值造福着后代。

  第五站:临清市博物馆、季羡林纪念馆、张自忠纪念馆

  时间渐渐到了中午,原本阴霾的天也逐渐晴朗了起来,我们随车进入临清市区,到达了临清市博物馆。临清作为古代京杭大运河上的重要城市,留下了重要的文化遗产。在博物馆内,我们见到了当地出土的大量碑刻、雕像,从中我们可以窥见临清市深厚的历史积淀与文化底蕴。与临清市博物馆相邻的便是季羡林纪念馆与张自忠纪念馆两座纪念馆。在这两座纪念馆中,我们看到了两位历史伟人留下的众多具有纪念意义的遗物,为我们了解两位伟人提供了更加直观的载体。纪念馆内也对两位伟人的生平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有利于我们更加全面的了解两位伟人。到了这里,我便不由得感叹临清真是人杰地灵,不仅为后代留下了众多的物质文化遗产,也为我们带来了伟大的精神支撑!

  第六站:临清舍利宝塔

  午饭过后,我们便来到了距离市区不远处的临清舍利宝塔。临清舍利宝塔位于城北卫运河东岸,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为仿木构楼阁式砖塔,由临清商民捐资、工部尚书柳佐监修,历时九年而成。根据学院老师的讲解,当时修筑此塔一是因为风水,是为了扭转当时临清商贾萧条、文运萎靡的现状;二是作为大运河上的重要航标,人们远远望去就知道临清到了。进入塔内后,我们看到了塔内结构的工整与紧凑的布局,一块块临清贡砖筑起了这九级高塔,与身旁的大运河一起见证了临清这座城市的兴衰更替。在塔内的墙壁上我们还看到了刻的密密麻麻的“某某到此一游”之类的话,对塔内墙壁造成了严重的损坏,可见游客素质的提高对于文物保护的重要意义。舍利宝塔历经四百多年风雨,经受了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屹立在运河之畔,成为临清的标志性建筑,是宣传临清,扩大临清影响的靓丽名片。

  第七站:临清清真寺

  临清清真寺原有三座,其中一座因疏浚运河拆除,另外一座规模较小。我们此行考察的是位于临清市区西北部的北礼拜寺。下车后步行不远,我们便被映入眼帘的一座保存完整的建筑群所吸引。北礼拜寺现存更楼、月台、正殿、传屏、北讲堂等大小房屋80余间。正殿规模宏大,屋脊坡度较大,森然耸峙,错落有致。整个建筑融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与伊斯兰文化为一体,是不可多得的建筑艺术精品。

  第八站:临清运河钞关

  此行的第八站我们来到了临清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临清运河钞关。临清运河钞关位于会通河临清段西岸,是明清时期在大运河航线上设立的一个专门针对运河上来往的商用载货船只征收船税的机构。隶属于户部,明万历年间,临清钞关年征收船料商税银八万余两,居全国八大钞关之首,占全国商税收入的四分之一。钞关始设于明宣德四年(1429年),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运河漕运停止,钞关署治遂废。我们看到临清运河钞关是一组建筑群,其中包含了穿厅、科房、船料房、公堂等建筑80余间,此外还有大量的石刻、碑文,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临清运河钞关是目前全国仅存的运河钞关,对研究当时的历史、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及城市发展均具有重要价值,是研究漕运史、封建社会经济关系、社会形态的重要实物资料。

  第九站:鳌头矶

  鳌头矶位于临清市卫运河分叉处。建于明嘉靖年间。鳌头矶现存有古建筑一组,周围楼阁环合。北殿3间,称“甘堂祠”,此外还有南楼、西殿、东楼各三间,东楼叫做“观音阁”。观音阁建于楼上,呈方形,飞檐挑角、木隔落地,玲珑别致。整个建筑结构严谨,布局得体,玲珑纤巧,古色古香,是明代北方地区典型的砖木结构建筑群,素有“鳌矶凝秀”之美称。“鳌矶凝秀”古为临清16景之一,是城内最繁华的地方。登临其上,可望“粮艘麋集,帆樯如林”,碧波荡漾,景色绮丽。清末,津浦铁路通车,河运停航,鳌头矶渐失当年风采。

  参观完鳌头矶,一天的考察宣告结束,我们一行驱车返回聊城。此次田野考察是在四位老师的带领下,以同学们亲临历史文化遗址现场的方式,使同学们在领略风光的同时考察历史文化遗址。本次专业实践考察不仅有利于开阔我们的视野,强化专业知识,而且具有利于提升我们的史学素养,拓宽史学研究范围,掌握多种史料形式进行研究的能力。我希望以后能够更多的参加此类型的田野考察活动,学到更多的专业知识与方法。

  房智超

  2020年10月16日,在郑民德等四位老师带领下,开始为期一日的临清田野调查,这是疫情之后运河学研究院第一次田野调查,意义十分重大。早晨8:00,考察小组在聊城大学西校东门集合完毕,本次考察准时启程。由于本次考察行程安排较密集,而且有不少位于乡村,所以选择走下路。透过车窗,看到外面天有些阴沉,我们不免担心下雨会影响考察。行车不到一个小时到达此次调研的第一站,位于聊城嘉明工业园的北辛闸村。考察小组一行人从村西公路口进村,穿过小巷,在村民的带领下来到了辛闸。辛闸始建于明朝永乐九年(1411年),是古运河上的一个节制闸,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辛闸是聊城境内保存下来为数不多的船闸之一,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新中国成立后,此闸经过多次整修清理。郑民德老师指出,我们现在看到的辛闸,有切割整齐的石块,有边角磨损的石块,原有的石块有很大一部分无法继续使用或是佚失,为了还原辛闸的原貌,有关部门按照原有石块的规制对辛闸进行了整修。辛闸之下的古运河已经干涸,仅有积水一湾,再也不见商船往来。运河故道,闸口所在,曾经该是多么的繁华,“过春风十里,尽芥麦青青”之感油然而生。

  收整行囊,考察小组驱车奔向下一站,位于东昌府区梁水镇的范公祠。范公祠是1941念4月聊城军民纪念为抗战捐躯的范筑先及抗战将士而建,现为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范公祠原有正门、大殿、二殿、东西厢房、纪念塔等建筑,现仅存大门及纪念塔。正门为南向青白色的山门建筑,由青砖垒成。耸立于山门后的是一座庄严肃穆的纪念塔,塔高15米 ,为四重檐六棱形砖塔,塔身正面篆书“山东省第六区抗战先烈纪念塔”,左侧楷书“精神不死”,右侧“忠烈光荣”。书法遒美有力,为蒋介石、林森等名人题写。大殿左手边墙上挂着的是范筑先将军戎装半身像,面容瘦削,眼神凌厉。背面墙上是范筑先将军生平。范筑先将军1882年生人,生于河北馆陶县一个农民家庭中。1938年11月14日,日寇大举进犯聊城,范筑先亲率部众与敌人浴血奋战,翌日,壮烈殉国。噩耗传来,神州大地上下哀痛!同时也标志着鲁西北地方党组织和范筑先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范筑先将军一生光明磊落,一身正气,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此时天气开始转晴,我们怀着无比振奋的心情走出范公祠。驱车50分钟,我们到达了京杭大运河土桥闸遗址。土桥闸遗址位于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梁水镇土闸村,是京杭大运河上重要的设施,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闸由闸口、迎水、燕翅、分水、燕尾、裹头、东西闸墩及南北侧底部保护石墙和木桩组成。土桥闸始建于明成化七年(1471年),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拆修。2010年8月至12月,对土桥闸遗址进行了全面发掘,发掘出瓷器、陶器、铜器、铁器、玉石器近万件、石碑两方。虽历经数百年,仍非常坚固,对研究运河漕运历史及水利工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京杭大运河(会通河段)行经临清,由于临清水源不足,所以建造了众多闸口以调节水源。戴湾闸位于临清市戴湾镇戴闸村,根据临清博物馆馆藏碑刻《重修戴家湾闸记事碑》记载,戴湾闸始建于元代皇庆二年(1313年),永乐十五年(1417年)重修,保存较为完整,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是考察小组此次考察见到的河道最宽、规模最大的一座船闸,南北长7.5米,东西长7米。很幸运,聊城已进入深秋,河道干涸,我们可以走到河床上,从下而上仰视这座有着五个半世纪历史的建筑。由于时间紧迫,我们没来得及赶到戴湾镇,去一暏镇水石兽“趴蝮”的风采。此行我们还是如愿见到了避水兽,不过这都后话了。

  离开戴湾闸,考察小组继续踏上旅程,于11:20左右到达临清博物馆。博物馆位于临清市温泉路与永清路交汇处,南面就是京杭大运河,风景优美,馆名由著名文学大师季羡林先生手书。馆藏文物700余件,其中二级文物8件,三级56件。以字画、瓷器为优,尤以明代修建故宫三大殿、明十三陵所用“临清砖”颇丰,是馆藏之特色。入馆之后沿着长廊,我们了解了临清的历史沿革。一条古船把我们引入小巷,巷内复原了清代运河古城临清的繁荣景象。最令我震撼的就是碑刻展厅,在这里考察小组见到了近百块碑刻,主要是墓志铭、记事碑、庙堂碑、佛经。继续往前走,映入眼帘的是运河船闸模型,守护船闸模型的是八只避水兽,保存完好,神采奕奕。

  中午简单就餐之后,我们就继续踏上征程,我们下一站目的地是舍利宝塔(又称临清州塔)。下车之后,天气明朗起来,可谓风和日丽。舍利宝塔位于城北卫运河东岸,为砖塔结构,建于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塔平面呈八角形,塔身九层,通高53.44米,底门向南,门楣石额刻有“舍利宝塔”四字,为明万历进士王成德所题。,基座条石砌筑,每层 8面辟门窗,4明4暗。外檐砖斗拱结构,屋檐下明文雕刻佛经。塔刹呈盔形,远眺雄浑高峻,巍峨壮观。各角挑檐系有铜钟,风摇钟鸣,令人心旷神怡。伴随铜铃声入塔,初极窄,才通人,楼梯两侧被摸到发亮,不知承载了多少善男信女的诚心。第一层塔身应当是最宽敞的,却也仅能站立十人左右,于是我们分批上楼,我和窦德伟跟在最后面。第三层有一方刻石,记载捐资人的身份和姓名。这些人的身份颇为特殊——以太监为主的宫廷中人。再往上走,发现了很多刻字的青砖,书有“三十九年窑户万七造”、“□十九年窑户宋文□匠人高臣造”等字样,老师指出,一方面是为了保证质量,出现质量问题方便追责,另一方面,是为了防止贪污腐败。有趣的是,基本上每一块砖上,都有到此一游之类的字样,年代跨度之大,超过三个世纪。有一则道光年间的题字很有意思,竟然是一道谜语,文字如下:“強鳥吃了風裏蟲,錫字去金陳去東,應去佳心添寸字,打地名一處。”的确有趣,希望读到这篇游记的读者可以帮我解答。沧海桑田,大浪淘沙,唯有文字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先人的话语,与我们交谈。风由南到北,穿过宝塔九层的窗户,铜铃声沁耳,我们眺望卫运河河道,百年之前这里是多么繁荣热闹。

  听着同铃声和舍利宝塔告别,继续赶往下一站–临清市清真寺。路上我猜测清真寺外貌应该是圆形尖顶,蓝白配色那种。没想到当我到达清真寺的时候,立在我面前的竟然是一座带有伊斯兰色彩的中式古建筑。门正面镶毛泽东手书“清真寺”匾额。此寺位于元代会通河与卫河交汇处,始建于明代弘治年间。此时正是临清最兴旺的时期,寺内碑刻记载,至今已有数百余年的历史了。体现了民族大团结的优良传统。我们穿过竹竿巷,前往大宁寺,由于疫情的原因,门口的僧人拒绝了我们的参观。我们在寺外阅读了石碑就驱车前往临清钞关了。

  临清运河钞关,位于山东省临清市老城区内明代会通河旁,主要古建筑为仪门、南、北穿厅、科房、船料房等,面积六千余平方米。遗憾的是很多房间现如今只剩地基,只能凭借想象,还原当时恢宏的景象。大运河上共设了七处钞关,从南往北依次为:杭州、浒墅、扬州、淮安、临清、河西务、崇文门。这七处钞关,与设在长江上的九江钞关合称为全国八大钞关。其中,地位最突出的便是临清钞关。明万历六年(1578年),临清钞关收税83200两白银。当年山东省税收8860两白银,仅相当于临清钞关的十分之一左右。临清钞关一年的关税达到全国税收总额的四分之一,长期居运河各大钞关之首。走入院内,有一处碑厅,有一墓碑《王烈士之神》引起考察小组的兴趣,李明珠师姐一眼就认出这说的是明代万历年间反税监斗争的英雄王朝佐。万历年间,天津税监马堂兼任临清税监,他在临清招雇流氓恶棍数百人,以征税为名搜刮民财,草菅人命。万历二十七年(1599),王朝佐等率众烧毁税监衙署,杀死马堂爪牙37人。抗税斗争失败后,官府追捕首要,且将株连众多。在此紧要关头,王朝佐为保护暴动州民挺身而出,从容就义。临清钞关,是中国历史上唯一遗存至今的运河钞关。当今的唯一,也是当年的第一。对于研究明清时期漕运、社会经济、民俗具有重要意义,作为运河学研究的瑰宝当之无愧。

  大约下午3点一刻,我们赶到了临清市吉士口街170号鳌头矶。鳌头矶,建于明嘉靖年间,矶底部系为砖砌方台,正门东向,洞楣上书“独占”2字上有一牌匾,上书“獨占”,取独占鳌头之意。初观此处,并未理解为何取名鳌头矶。石伟楠师哥向我们讲解道,当年的会通河在靠近卫河附近分为两支,分别在南北两处流入卫河,因此,在会通河与卫河之间形成了一块周围环水的狭长陆地,人称“中洲”。此处正处中洲突出之地,明代正德年间在此叠石为坝,状如鳌头,故名鳌头矶。现尚存古建筑一组,周围楼阁环抱。北殿曰“甘堂祠”;南楼称“登瀛楼”;西殿名“吕祖堂”;东楼谓“观音阁”,有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意味。而今,登此楼,于文人骚客吟诗作对之处,又是不一样的感受。

  上午到达季羡林纪念馆和张自忠将军纪念馆时已是十一点三刻,纪念馆已经下班。为了弥补遗憾,考察小组当即决定赶回纪念馆,一暏大师、英烈风采。季羡林先生和聊城大学有着不解之缘,是每一位聊大学子敬仰的大师。入馆就能看到季老铜像,坐在摇椅上,和蔼可亲。观季老留徳时期的照片,用“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形容真的是再贴切不过。馆内陈列了季羡林老先生生前所用物品,简单朴素,手稿工整,治学严谨。张自忠将军山东省临清人,第五战区右翼集团军兼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1940年在襄阳与日军战斗中,不幸牺牲。在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他在遗书中写下“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周总理称赞他“其忠义之志,壮烈之气,直可以为中国抗战军人之魂”,我认为绝不止为军人之魂,更是国人之魂。

  奔波一天,返程车上,感慨良多。《画禅室随笔》有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立成鄄鄂。学画如此,学史更是如此。临清此行,所收获的自然是书本上无法获得的,真正站在古迹上,才能真正做到与古人先贤神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