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级研究生临清田野考察汇总(二)

  王雪莹

  2020年10月16日,运河学研究院组织研究生入学以来第一次外出田野考察,感觉很有意义,充满新鲜、好奇,总想能多知道些什么,走近历史,走进历史。以下记录的顺序是以为考察的顺序依次来写的。

  第一站,我们来到了辛闸。辛闸,建于元代,明代重修,近现代倒塌后在原址以原貌复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聊城为数不多的现存的船闸。等船只在此汇集较多时,再开闸,这样可以防止水过度流失。当地的卫生环境较差,民居也比较古老破旧,民风淳朴,对文物有一定知情但保护意识不强。当地人平时很少自己蒸馒头,买馒头的多,村里有专门的馒头店。

  范公祠,民国时期为了纪念将军范筑先将军而修建,其中,进门即可见一座宝塔,塔身正面撰写“山东省第六区抗战先烈纪念塔”,上有民国时期的名人题词,另外,进入展厅内,有三块碑刻和范筑先的生平事迹,以及战争时期的大刀、土枪等文物,其中“精神不死”和“杀身成仁”两块匾,让我感受颇深,深深感受到了领导对于范筑先将军的赞扬和人民对他的肯定和感谢。

  土桥闸,聊城土桥闸遗址位于东昌府区梁水镇土闸村京杭大运河段上,建于明成化七年(1471),清乾隆二十三年重修,是当时运河上的重要水利设施。石碑上记载有:2010年8月至12月,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聊城土桥闸遗址进行了全面发掘,出土有瓷器、陶器、铜器、铁器和玉器近万件,被评为2011年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聊城土桥闸遗址是目前大运河上被完整发掘的第一座船闸,可以说是运河第一闸,已成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关部门编制了聊城土桥闸遗址维修保护方案,对土桥闸实施抢救性保护维修,工程投资120余万元。现在南水北调经过此地,蔚为壮观,可以想象当时的宏伟壮阔,现在河道几乎干涸,可以看见河床,坝高目测可达十几米,大船可以通过。南水北调为了避免破坏古河道遗址,在不远处重修桥洞以通行。

  戴湾闸,保护较完善,河道比前两个闸道宽,也是南水北调的途径地。我猜测,戴湾村的命名可能也是与这一河闸的名字有关,当地村民知道戴湾闸的位置,但是对于其重要性似乎并没有特别的关注,戴湾闸同辛闸一样,上面已建有桥,但是,在桥上已有临清博物馆树立的警示牌,标明“危桥”,上写有戴湾闸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禁止一切重型车辆在该桥通过,如有违纪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临清博物馆,里边存放有各朝代的碑刻,其中很多是拓印的,一方面是对碑刻起到保护作用,另一方面,也让自己显得更为清晰,方便临摹和学习。例如“宝藏”碑、重修开元寺记碑、敕赐普善寺碑记、明王门室人郑氏墓志铭以及临清河避水兽等碑刻雕像,还有各个朝代的钱币,里边还陈设有临清的老商市街区的复原模拟区,仍能感受到彼时“富庶甲齐郡”、“繁华压两京”的盛况。还有一些洒落摆放的未经整理修复的原碑,依稀可见一些文字,具体内容有待考证研究,需要进一步学习钻研。

  中午,我们一起就餐后,准备继续前往下一站。我们驱车前往位于临清北郊的舍利宝塔。未登此塔,已闻其声。这是铜铃随风而生的美妙碰撞,伴着铜铃声,我们一行人走近、走入这座舍利宝塔。去之前,我在网上了解到,临清舍利宝塔耸立在山东省临清市城北卫运河东岸,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与通州的燃灯塔、杭州的六和塔、镇江的文峰塔并称“运河四大名塔”。此塔建于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塔高61米,九级八面。楼阁式,通体近垂直,仿木结构,刹顶呈将军盔形,基座八面,底面积为186平方米。现场考证,的确如此,外形上每一面都有铜铃和小的神像,外形上很像动画片里托塔李天王手中的宝塔。进入塔中,主要是能看到佛像和周边的碑刻,碑刻上主要是记载了此塔出资人的名字以及建塔的故事,其中多为太监。老师给我们讲解说:当时的王室对信仰是比较包容的,不支持也没有反对,这些太监也多为读过书的、有一定文化程度的。此外,用于筑建该宝塔的青砖都标明了制砖人和监工的名字,我看到的有万历三十七年到万历四十二年等不同年份的青砖,我和小伙伴们讨论说,这样是为了保证砖的质量,责任到人。老师补充说,这也是为了防止贪污腐败。我们一直爬到了九层,这座宝塔的楼梯是非常狭窄的,仅容一人单行通过,我们虽觉不易,但也认为当时的工艺能做到此程度,已实属不易。塔中的通天柱里塞满了游客的钱,说明人们还是信仰佛教并相信这样做能带来好运的。值得一提的是,这座宝塔的周遭墙壁上被各个朝代的游客刻上了富有时代印记和个人语体特征的“到此一游”痕迹,这种行为当然是不文明的,但或许他们当时也是想通过这种方式,与我们对话吧,抒发或者留下点什么吧。

  离开舍利宝塔,我们到达了清真寺,这是一座伊斯兰教的圣殿,特点鲜明,主要建筑颜色采用金色、红色、蓝色和绿色,正中间的匾额上由毛泽东同志题写的“清真寺”,两边各挂有“临清市伊斯兰教协会”和“临清市城区清真寺民主管理委员会”的牌子这座始建于明代的清真寺,保存较为完好,仍在发挥它的作用,在石碑上写明了1994年10月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临清市人民政府立的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接着,我们到了大宁寺大雄宝殿,寺内香火并不算旺盛,内供奉有佛像,有僧人和管理者在此居住,由于疫情期间对人流量的控制,在此地考察时间较短,主要是阅读了简介和石碑上的内容。这个历史上曾繁华的宗教和商业中心,如今已人迹罕至,不似往日般热闹。位置也较为偏僻,有闹中取静、曲径通幽之感。

  前往临清钞关的路上,路过竹竿巷,当地人正在生产和售卖竹制品,这是一项传承至今的手工技艺遗产,手工艺品很精致,我们也买了一些作为纪念。到达临清钞关,主要是能看到在原址处设立的讲解牌,结合史实,分为仪门、南北穿厅、船料房、正堂等,设计较为合理,如今,仅存仪门经修缮后基本可见原貌。钞关内的廊亭内存放有记载临清钞关历史上发生的人物事迹的碑刻,包括张蔼吉墓碑、王朝佐烈士神道碑、重修户部分司公堂记碑、计部理工德政序碑、盐课晓喻碑、重修榷关公署记碑、豁免土税德政碑等内容。明代设立钞关一览表中,于宣德四年,设立了七个不同地点的钞关,其中山东省内的有临清和济宁,济宁后来废除了,临清钞关一度废,弘治初复设。宣德十年(1435),临清钞关升为户部榷税分司,由户部直控督理关税,下设五处分关。为当时的八大钞关之一,占全国税收的四分之一。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漕运停止,钞关暑作废。名著《金瓶梅》中屡次写到临清钞关,如西门庆的伙计来旺去杭州织造一批衣物,给蔡太师的生辰做贺礼,在经过临清时,要到钞关办理纳税。此外,临清钞关也出现在多位外国人的记载中。其中,最为人熟知的是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所著的《利玛窦中国札记》。临清运河钞关是中国古代运河税收机构的惟一典型遗存,是明清钞关兴亡的一面镜子,其遗存文献最多、最丰富,是研究漕运史、关税史、运河文化发展史、运河城市发展史、货币史等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宝库,它2001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曾经繁华热闹的外生性经济与如今的冷冷清清,形成鲜明对比。

  距离钞关不远处,一组布局严谨、玲珑巧致的古建筑群静静地竖立着,洞楣上写:“独占”,此处便是鳌头矶,“在鳌背桥西南数十步中州东起处,砌以石,如鳌头突出。筑观音阁于其上,旧闸、新闸各二,分左右如鳌足,而广济桥尾其后”,明知州马纶题曰“鳌头矶”,鳌头矶之名由此而来。现存古建筑一组,周围楼阁环合。北殿3间,称“甘堂祠”(俗称“李公祠”);西殿3间,日“吕祖堂”;东楼3间,谓“观音阁”。一共有三层,屋檐和屋脊上有兽型陶瓦片装饰,据了解,鳌头矶是明代北方地区典型的砖木结构建筑群,素有“鳌矶凝秀”之美称。明清时期,“鳌矶凝秀”为临清十六景之一,是城内最繁华热闹的地方。登临其上,可望“粮艘麋集,帆樯如林”,碧波荡漾,景色绮丽。清末,津浦铁路通车,河运停航,鳌头矶亦渐失当年风采。此外,鳌头矶还是一处重要的革命纪念地,她亲历了大革命到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的风风雨雨。这里曾是党的领导机关所在地和重要活动场所,近年来,许多学者、诗人、书画家如季羡林、臧克家、高启云、李予昂、夏雨常等先后为鳌头矶题赠佳作墨宝,国画大师李苦禅81岁时为鳌头矶题写匾额,使古老的建筑增添了新的文化内涵。院内的古树依然茂盛,明清的墓志铭仍然还在,只是登楼远望,又是另一番风景。

  走出鳌头矶,沿着河堤,看到元代修建的会通闸,沿河走道旁边竖立着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石碑,往里走,还看到原临清戏院和土地庙旧址,此处民居也比较古朴。一旁有民众在打牌娱乐,但少有来此游玩之人。之前晚上来此考察时,走道上灯光比较昏暗,我就感慨,保护力度和资金投入可能还是不够。各有利弊吧,也正是因为经济发展相对没有那么快速,对文物古迹的破坏性开发较少,文物古迹得以比较完整的保存。

  此后,我们前往了季羡林先生纪念馆和张自忠将军纪念馆。此刻已是下午4点左右了,进入季羡林先生纪念馆,这位学界泰斗,真的很“帅”,这种帅是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这种帅是笔耕不辍的,这种帅是心系家乡父老、敬亲爱亲的人格魅力,由内而外的。正如时任山东大学校长的王寿彭为在山大附中读书的季羡林写的对联:才华舒展临风锦,意气昂藏出岫云。季老生活朴素,曾游历三十多个国家,精通多门语言,还曾担任过聊城大学的名誉校长,是北京大学唯一的终身教授,一生勤勉,治学严谨,直到去世前一天,还在写毛笔字。不为名利和荣誉所束缚,真正的国宝级大师。

  最后,参观了张自忠将军纪念馆,一进纪念馆,大刀进行曲就回荡在我们耳边,张自忠,字荩臣,后改荩忱,是著名的抗日将领、民族英雄,于枣宜会战中为国捐躯他的忠肝义胆是与他的成长环境、教育经历是密不可分的。他受父亲的影响,从小便培养了爱国爱民、除恶扬善的品质。1911年,他第一次接触到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和“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资产阶级革命政纲。这些振聋发聩的进步思想对他日后的成长产生了深刻影响。1911年底,张自忠秘密加入同盟会,投入了轰麦烈烈的革命运动,随后转入山东法政专业学校。然而。袁世凯凭借北洋势力和帝国主义的支持,篡夺了辛亥革命的果实,革命党人软弱无力和惨遭杀戮的命运使张自忠意识到,要挽救民族危亡仅靠坐在学堂里理头苦读或四处奔走呼号、鼓吹革命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拥有强大的武力才有取胜的希望。经过深思熟虑,张自忠毅然决定投笔从戎,选择从军,“宁为百夫长,不作一书生”。在战场上他英勇杀敌,带领士兵冲锋陷阵。每一次上战场前,他都写遗书,抱定必死的决心,不畏牺牲。他说“人生在世总是要死的,打日寇为国牺牲是最光荣的,只要有一兵一卒,我们决心与日寇血战到底”。他用生命诠释了担当和骨气的重量,真正做到了尽忠报国。

  从纪念馆出来,我久久意难平。心里一个坚定的念头不断涌现:我应该做一些有意义的事,做些什么。活着,不能仅仅活着,应当怎样活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但总会留下痕迹,也许我也是,又或许正如泰戈尔说的:“天空没有留下鸟的痕迹,但他已飞过。”

  回来的路上,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整个城市都温柔了起来,本次考察在夜幕中圆满结束。

  窦德伟

  2020年10月16日星期五,运河学研究院组织前往临清进行田野考察。考察组8点整在聊大西校东门集合完毕出发,我们要去的第一站是位于聊城嘉明工业园北辛闸村的辛闸。在乡间公路穿行许久之后,我们于8点40分到达北辛闸村,下车后郑老师向村民表达了我们的来意并询问了辛闸的具体位置,热情质朴的村民还邀请我们到家中做客。我们沿着路向村中行走,闸的位置位于村内地势较高的位置,可能以前这里是古河的堤坝处。闸上立着一座木桥,方便村民通行,从下边看闸面的石头新旧分明,旧石头历经年代沧桑,风化比较明显。在这里郑老师给我们讲解了古运河的船只通过闸湾的过程“他们过船的时候不是一个一个的过,而是船只积攒到一定数量以后,统一进行开闸通过”。

  第二站我们来到了位于东昌府区梁水镇内梁水镇村的范公祠。范公祠是为了纪念抗战捐躯的范筑先将军以及将士所建,抗日战争时期,范将军曾任山东省第六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在1938年日军侵占聊城时英勇抵抗,壮烈殉国。进入大门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高达15米的纪念塔,塔身周围都有题字,据老师讲那些题字都是当时范将军牺牲后国共两党的重要人物为悼念所写。院内陈列室内陈列了记录范将军的生平的宣传画以及一些遗存。参观展览完以后,我们每个人都为范将军的英雄事迹所感慨。

  上午10点07分我们到达了位于东昌府区梁水镇土闸村的土桥闸遗址。土桥闸始建于明成化七年,清乾隆二十三年进行拆修,是京杭大运河的重要设施。2010年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土桥闸遗址进行了全面的发掘,这是大运河上完整发掘的第一座船闸。郑老师对我们讲现在这里的运河古道已经成为南水北调的水道了,但是为了文物古迹的保存,在土桥闸遗址的旁边又开了一个新的水渠。

  我们一直沿着河道走,在10点40分左右到了位于临清市戴湾镇戴闸村的戴闸。戴闸又称戴湾闸,属于明代的古迹遗存,这里的河道非常的宽,从远处看,戴闸非常的壮观且震撼。我们考察小组下到河道中央进行了合照。我们一路往北去,约11点20分的时候到达临清市博物馆。临清是一个历史文化名地,临清市博物馆存放了很多关于临清悠久历史的载物。进门左侧是关于临清行政区划的历史沿革,旁边摆放了一只古船的模型,古船模型展现了临清为古代运河城市的身份。在船的对面是构建的古代街坊的模型,街坊展现了位于运河关键位置经济繁荣的的古代临清。再往里走就是碑刻展厅,里面共陈列了83通石刻(46通宋代至明代的墓志铭和37通纪事碑、庙堂碑、墓碑及画像石、佛教造像)。碑刻是集历史、文学、书法、雕刻技艺等于议题的重要文化遗存,是研究临清悠久历史、深厚文化积淀的重要实物资料,具有较强的观赏性与文献性。在靠近墙边的展览区摆放了自先秦至清末的古钱币实物,从先秦楚币绳纹钱到清末的光绪通宝,跨越千年的历史,直观的展现了古代钱币的演变历程。

  中午短暂休息后我们便出发去城北卫运河东岸的舍利宝塔。舍利宝塔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九年,塔高约61米,与通州的燃灯塔、杭州的六和塔、镇江的文峰塔并称“运河四大名塔”。舍利宝塔矗立在卫运河东岸,站在堤坝上非常壮观,宝塔周边悬挂有风铃,清风徐徐,风铃发出清脆的“叮当”声,十分悦耳。我们依次进入塔内,塔内空间比较狭小,仅可供十余人站立,每一层之间都有楼梯衔接,楼梯内空间更是窄小,只能单人通行。这座塔为明代建筑,有很多的明砖,砖上都印有“明万历XXX造”的字样,这种产品负责制大大保证了建造的质量。我们沿着楼梯逐层向上,在墙壁上寻找古人的刻字的痕迹,我们所看到的有万历年间的、清道光年间的、清同治年间的、还有民国时期的,抚摸观赏这些刻字,仿佛与古人对话,好不自在。上到最高层以后,有一个半开放的窗户,在高处听这些风铃碰撞的声音,十分惬意,从窗外可以看到卫运河的河道,现在有一些农民在河道边占地进行耕种,但是从高处看还是可以想象到古代卫运河壮阔的全貌景象。

  下午2点15分,我们到达临清市桃源街152号的临清清真寺。清真寺建于明代中期,此时正是临清最兴旺的时期,临清由县治升为州治,寺中多悬挂匾额和楹联,承袭了汉文化的传统。清真寺建筑整体风格是阿拉伯建筑和中国传统建筑的完美结合,寺院内古柏参天,肃穆幽雅,宏伟秀丽。离开清真寺后,我们去往大宁寺,在路上我们穿过了临清古胡同——竹竿巷,我们看到了用竹竿制作工艺的手艺人,他们用竹竿制作的小型鱼篓和竹蜻蜓,工艺十分精美,吸引眼球。下午2点40分,我们到达大宁寺大雄宝殿,门口有个僧人接待,由于疫情原因,我们没能进去参观,只是从外边查看了一番便离去了。

  没走多久我们就到达了位于马市街104号的临清运河钞关。临清运河钞关始设于明宣德四年(1429),临清钞关升为户部榷税分司,由户部直控督理关税。根据展览厅的展示所记载万历年间征收税银已经居全国八大钞关之首,占全国税收的四分之一。展览厅内还陈列了当时关于临清钞关的朝廷文书和模型复原图,从图中我们可以直观的看到当时运河畔的临清繁荣发达的景象。在院内还存有明清两代的多处碑刻,包括明万历二十五年的《计部李公德政序碑》、清康熙二十五年的《豁免土税德政碑》等等。其中有一块道光三十年的《王朝佐烈士神道碑》十分显眼,郑老师向我们介绍到:明万历年间、官府对临清收重税,人民反抗,最后王朝佐站出来一人承担了此事,所以临清人民为他立了这块神道碑。临清运河钞关是目前全国仅存的运河钞关,对研究当时的历史、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及城市发展均具重要价值,是研究漕运历史、封建社会经济关系、社会形态的重要实物资料。同时它还是明代万历年间王朝佐反税监斗争的历史见证,也是著名小说《金瓶梅》一书中多次描写的一处重要史迹,对于研究运河史学文化有重要的意义。

  下午3点20分我们来到了吉市口街170号的鳌头矶。“明代永乐十五年,开运河南支时,北支遂废,在两河分叉之处砌以石坝防止冲刷。其坝形如鳌头,原北河上的临清闸,会通闸和南河上的头闸、二闸列其左右为四个鳌足,而广济桥拖后,权作鳌尾,致成全鳌概念。明代正德年间,知州马纶因见石坝系鳌形,故题‘鳌头矶’。”整个院落结构严谨,布局得体,玲珑纤巧,幽静肃穆。

  最后一站我们去到了上午没有去成的季羡林纪念馆和张自忠将军纪念馆,季羡林与张自忠都是近代历史上的临清名人,为他们修馆纪念对于表彰他们的贡献和激励后代人努力奋进有重要的意义。季羡林纪念馆内陈列了许多季羡林老先生重要的遗物,其中许多物品记载了季老先生在其重要的人生节点的选择。张自忠将军纪念馆内陈列了张自忠将军的生平经历展览画和许多重要遗物,其中最振奋人心的当属张自忠将军在枣宜会战决战前写的张自忠遗书。这两封遗存现世的珍贵遗书,仿佛带我们重回曾经那个波澜壮阔的岁月,让我们再次追寻张自忠将军慷慨赴死的人生脚步,领略中国军人在国家危亡、民族苦难之时所表现出的隐忍和刚毅。

  晚上6点50分我们返回学校,这是研究生生活中的第一次田野考察,感触颇深,追寻历史古迹,与古人对话,这些都是书本知识所不能赋予的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