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记9月30日田野考察

  二零二四年九月三十日,星期一。

  受北方冷空气影响,聊城气温骤降,并飘起了丝丝细雨。可寒冷的空气抵挡不住运河学研究院对科研考察的热情,于是,伴随着阵阵寒风,我们在郑民德、胡克诚、裴一璞等老师的带领下,一行十余人于清晨七点准时踏上了田野考察之路。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车程,我们首先到达了泰安市宁阳县堽城坝,探索近700年前的历史遗迹。考察之前,我对于堽城坝的印象仅仅停留在课堂上以及论著中的知识性认识,直到今天才对这座承载着历史记忆的水利工程有了更实际的感触。在这里,胡克诚老师向研究生们讲述了《改修堽城坝闸记》残碑的相关知识及堽城坝的历史发展,从中我认识到堽城坝是元代山东运河的关键水利枢纽,其“引汶济运”在整个山东运河的关键作用;了解到堽城坝的具体功能,即将大汶河的丰富水源向南引入洸河之中,一路向南直至济宁,流入运河,使运河水位上升,“足资浮送”。巧合的是,有一位当地“历史爱好者”,加入到了我们的队伍之中。在他的指引之下,我们涉足到了一片乱石滩,其中有着不尽其数的大小石块,古今不一。根据当地老乡的介绍,加之老师们的观察,认为这片石头最早应该是来自于汉代的墓穴,唐末朱温在此建城,将汉墓拆解,以石筑城,元代又将石城拆解,以石建坝,即“堽城坝”。站在大汶河畔,目光所及虽皆为草木,透过淡淡水雾,思绪仿佛又回到了几百年前,回到了那个百舸争流,船楫连樯的运河时代……

  

  “出发咯~”郑老师的话把我拉回了现实,我们前往附近的下一站——禹王庙。据咸丰《宁阳县志》记载:“原名汶河神庙,在堽城坝。明成化十一年员外郎张盛建坝,因立庙。”由此可知,这座禹王庙不但承载着大禹治水的上古传说,更蕴含着堽城坝工程及社会历史变迁等内涵。在这里,庙里的两通明代石碑引起了我的好奇:东面的碑为“造堽城石堰记”碑,西面的碑为“同立堽城堰记”碑,两通碑都由赑屃擎托,碑首则为负屃,由此可见这两通碑的等级和规制都是较高的。

  

  参观完禹王庙,我们驱车前行,前往戴村坝。一路上老师与同学们不断交流,期间老师还为大家购置了饮用水与水果。大约过了四十分钟,终于到了!同堽城坝一样,戴村坝也坐落在大汶河上,充当着“引汶济运”的枢纽;不同的是,戴村坝始建于明朝永乐九年(1411年),由于元代开挖的京杭大运河山东段水源不足,故而朱棣诏令工部尚书宋礼等重开运河,宋礼通过实地调查,采取白英的“借水行舟、引汶济运、挖诸泉、修水柜”等建议,在汶水下游筑坝,迫使汶水南注,并开挖小汶河,直至南旺“水脊”,保障了明清500余年的顺利通航,被誉为“中国第一坝”。戴村坝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如今我们所看到的是在清代乾隆年间重修的基础上重构的,分为玲珑、乱石、滚水三坝,三坝高度不一,根据水量不同而由不同坝身过水,有着严密科学的治水体系,至今仍发挥着重要的水利作用。

  

  简单吃过午餐后,我们踏上了贤子峪的探险之旅。据老师讲解,这片古村落起源于明代,是一位贡生在此隐居、办学,培养出了众多文人贤士,故得名之。这里真的称得上幽静深远的世外桃源,我们探索了抱珠泉、三泉庵、观音堂、伏魔殿等遗迹。观音堂内仍存留着四通明清时期的碑刻,记录着这里的风雨草木,更见证着贤子峪的往日风光。环顾四周,虽然这里早已破败而无人烟,可沿着石板拾阶而上,各类石砌建筑中依稀能够是别处许多精美的花纹与图案,无不见证着这片古村落往日的精致与秀美,也无不令人唏嘘,真是“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啊!

  

  从贤子峪下山,我们来到了平阴文庙。在这里,我们受到了当地文旅局领导以及博物馆众多领导的热烈欢迎。在馆长的带领下,我们跟随着他的脚步一步一景,感受着平阴县千年的历史遗风。据馆长介绍,这座文庙始建于宋朝元符至大观四年间(1098-1100),后继之元、明、清又不断修葺,如今依旧保存着当时的建筑规模与结构布局。跨过棂星门,我们进入到了大成殿,这里成为了济南红色文化展厅,向公众展示着抗战时期一批革命先辈点光辉事迹。随后,馆长又着重为我们讲解了庙内收藏的众多石雕、石碑,这些石器上迄汉代,下至民国,展现着平阴地区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我们的最后一站是东阿镇的永济桥,它横跨在浪溪河上已经超过600年了。浪溪河旧称“狼溪河”,上游汇集了各具特色的泉水,又被称为“九泉之水”。民国《东阿县志》有云:“旧城对峙古东阿,中有狼溪一水沱画出桥边好风景,两行云树浮春波。”我们观察到,永济桥上有许多石柱,每一个石柱上首都有一个石狮,,纵使岁月斑驳,威武的石狮仍不改其形,静静的守护着这座桥,保卫着东阿古镇的“狼溪春水”。

  

  陆游曾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通过这次田野考察,我认识到:在历史学研究中,尤其对于具有时代价值的运河学研究而言,文献古籍是研究的基础,实地考察则是研究的法宝。通过田野考察,我们不止能够感受历史流动的气息,而且能够真切的接触到历史的真实面貌,这对于做研究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无论是水利工程堽城坝、戴村坝,亦或是各种民间信仰,还是各种实物文献,都教给了我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也坚定了我做历史研究的勇气和信心。

  也十分感谢运河学研究院的各位老师,能够带领我们走出课堂,奔赴历史的遗迹给我们上了一堂精彩绝伦的田野考察课,使我们学到了更多的知识。

  赵传

  2024年10月2日于枣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