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30日,在研究院郑民德,胡克诚,裴一璞,吕德廷和张熙勤五位老师的带领下,我院师生开启了今年的首次田野考察。本次考察为期一天,考察的地点包含了泰安市宁阳县、东平县以及济南市平阴县。9月30日的早上7点,研究院一行人伴着零星的小雨踏上了考察的旅途。
宁阳县——堽城坝
我们考察的第一站来到了位于宁阳县的堽城坝。堽城坝是京杭大运河中重要的引水枢纽,其原为土坝,后改为石坝,至明代已经历了多次修复。大巴车到达地点后,研究院一行人顺步走下河堤,沿小路走到了元代马之贞所撰写的《改修堽城坝闸记》残碑之处,这块石碑在元代河工建设和漕河治理方面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我院高元杰老师曾对此残碑加以考释。研究院师生围在石碑周围,认真听取了胡老师对石碑内容的介绍,进一步了解了堽城坝的建造、修缮的历史情况,随后在胡老师提议下,师生在碑前进行了合影。对石碑的考察结束后,我们沿着河堤行走,打算前往汶河河边。汶河的河滩遍布水草,偶有水潭,其路怪石嶙峋、曲折迂回。河边偶遇当地的老乡,见我们眼生便热情的为我们指路,并同我们一起交流了起来,大家在河边远眺汶河,逗留了片刻后便折了回去。在回大巴车的途中远望汶河,在乌云笼罩之下有一种恢弘壮阔的压迫感,不由得让人感叹自然之美和人类征服自然的勇气。乌云愈发重了,我们赶忙回到车里,离开了堽城坝和汶河,雨也随即跟着落了下来。
宁阳县——禹王庙
离开堽城坝和汶河后,我们没有直接离开宁阳,而是来到了第二站——地处汶河南边的禹王庙。禹王庙始建于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是工部员外郎张盛建坝后继而建此庙。禹王庙面积虽然不大,但庙中内容倒也丰富。该庙坐北朝南,主要建筑有庙门、神道、虹渚殿、禹王台等,院内还有历代碑刻数通。刚入大门,就是神道旁两排高大的古柏,在东侧的古树前有一石碑,上书“第一柏”,号称“齐鲁第一柏”。往北就是竖立在道路旁的两块大碑,分别是兖州知府钱源于成化十一年(1475年)所立的《造堽城石堰记》和宁阳知县王瑜于成化十三年(1477年)所立的《同立堽城堰记》。两碑记录了堽城坝拦汶水入洸河以济临清至济宁运河相关的配套工程,是我国古代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水文碑刻。庙宇北边就是禹王台,禹王台共有三层,差不多有四、五米高,站在上面可以一睹禹王庙周围之风光。禹王庙承载了中国远古大禹治水、明代堽城坝水利工程、以及相关时代社会经济发展的诸多内涵,在研究当地的历史文化上,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离开禹王庙前,研究院师生进行了合影留念,随后驱车赶往此次田野考察的第三站。
东平县——戴村坝
戴村坝位于泰安市东平县,于明代永乐年间由宋礼等人主持修建。戴村坝使汶水西行,从南旺入运河,七分向北流,进入漳、卫;三分向南流,进入黄、淮。由于戴村坝功能愈发显著,也逐渐取代堽城坝作为关键的引水枢纽,弘治朝后便正式取代了堽城坝。同时,也促使汶上南旺逐渐取代了济宁天井成为会通河段的南北分水枢纽。我们进入戴村坝景区大门,沿着蜿蜒的小路先来到了戴村坝博物馆,博物馆门口竖立着白英老人的雕像,相传他同宋礼一样是治河的功臣。博物馆内部主要分为两大展厅:一部分是与戴村坝相关,内容包含戴村坝附近河道的地图沙盘,出土文物,视频展示等;另一部分展现“东平印象”,即介绍东平县的发展沿革、当地特色等。我们顺着博物馆的引导便走出一所小门,前方不到一百米便是著名的戴村坝。初次见戴村坝,给我了巨大的视觉冲击,正所谓“闻名不如见面”,巨大的滚水石坝映入眼帘,轰鸣的流水声如虎啸一般震撼,远处的坝上还有有两位垂钓者和一位撒网人,如此险峻的大坝也挡不住他们捕鱼的热情。出于安全考虑,老师们没有让我们去坝上,但仅仅站在坝旁观望,其雄伟的气势也不禁让人胆寒。此时的风有些大了,还夹着淅淅沥沥的雨水,我们匆匆合影后便返程前往平阴。
平阴县——贤子峪民居
第四站我们前往了位于济南市平阴县的贤子峪民居。这是坐落于大山上的一座古村落,房子多由石头、茅草构成。我们沿着石路向上走,来到了一个观音堂里,里面躺着几块小石碑,属于明万历年间。堂内还有一所伏魔殿,不过有点小,大家得一个接一个的去看。除了观音堂与伏魔殿,在山路旁我们还发现了抱珠泉、桃花流水等景观,由于正在下雨,石头比较滑,我们爬山行走时比较谨慎,同时也因为一直在找可以考察的石刻,所以进程总体上较为缓慢。贤子峪民居由于地理位置偏僻,且坐落于山间,虽有当地人生活的痕迹,但民居整体保存的较为完好。这是自己第一次接触深山之中的古村落,村落所处之地山幽谷寂,犹如世外桃源一般,让人心旷神怡。在考察的过程中,我意识到对古村落进行科学地开发和利用是十分有必要的,这对当地的文化遗产保护、文化传播以及当地特色旅游资源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平阴县——文庙(平阴博物馆)
离开贤子峪古民居,我们前往平阴县城区,来到了第五站——平阴县博物馆。博物馆馆长以及其他领导已经等候我们多时,场面洋溢着热烈欢快的气氛。馆长带领着我们首先参观了明代甬道,介绍了发掘时的一些详细情况,老师们也同馆长进行热烈的交流。走过甬道上方的桥,就来到了大成门,里面陈列着与平阴县有关的革命烈士事迹,这是平阴县珍贵的红色记忆。参观完几个展览馆后,馆长带我们来到一旁的长廊,开始介绍长廊里的雕像和碑文。在参观的过程中,馆长利用扎实的专业功底和严谨的历史表述为我们进行细致的讲解。馆内碑刻数量众多,但并非所有,仍有些散落在民间没有集中起来。随后,我们开始分散四处参观。我们同级一行人对碑文很感兴趣,我们尽力识别碑文,在长廊里看了很久。石碑上的内容广泛,早迄先秦,晚至清代,不过与运河相关的并还没有发现。我们穿过一所庭院,来到了大成殿,里面供奉着至圣先师孔子,殿中还有摆放的石磬,编钟等古代乐器。天色渐晚,我们对博物馆的参观也即将结束,馆长等人送我们走出大门,相互道别后,我们一行人也准备前往最后一个考察点——平阴永济桥。
平阴县——永济桥
第六站是平阴永济桥。该桥跨浪溪河上,始建于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是济南市现存最大跨度的古石拱桥。两侧桥洞上端各砌一浮雕龙头,栩栩如生。桥面铺石板,中部高,两端低,成弧形状。永济桥的设计可谓是兼顾了实用与美观双重优点,称得上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由于天气原因,我们此次没有按照原本计划去石门、艾山卡口等地考察,不过仍然是收获满满,见识颇多。此次田野考察走访了宁阳县、东平县和平阴县,考察了堽城坝、禹王庙、戴村坝、贤子峪民居,平阴博物馆和平阴永济桥。在五位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首次以田野考察的方式亲身接触历史,领略历史遗址带来的直观体验,这促进了我们历史视野的开阔,专业知识的强化,史学素养的提升,以及拓宽了我们史学的研究范围,增强了我们掌握多种史料形式进行研究的能力。田野考察遵循着历史唯物史观,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直接体验,使历史研究更加多样化,客观化,开放化。每一次田野考察都是对历史的深刻接触,使我们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先人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伟大勇气和卓越智慧,更深刻地领会到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沧桑感和厚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