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中国税务出版社“运河税韵”大运河税收文化主题阅读临清站活动中,记者采访了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执行院长郑民德,请他谈谈明清时期临清因“运”而盛的繁华往事。
记者:大运河临清段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河段和遗产点有哪些,这些河段和遗产点为什么能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郑民德:大运河临清段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的河道和遗产点是会通河临清段和临清运河钞关,其中会通河临清段包括元运河和明运河两部分河道,总长8公里。
之所以成为世界遗产,与其历史价值密不可分。比如元运河,东起鳌头矶,西至临清闸入卫河处,全长1.2公里,这段河道是大运河上现存最完整的元代河道,保留着原来的历史形态、运河风貌和元明清及民国各个时期的历史文化信息,体现了当时先进的水工科技。明运河则基本保存了原来的运河走势。
临清运河钞关是大运河上最早设立的七大钞关之一,是目前全国唯一留存的运河钞关遗址。它体现了明清时期临清商业的繁荣,也反映着当时的管理制度,对于研究钞关历史、钞关制度及商业文化等都具有重要价值。
记者:明清时期,大运河给临清带来哪些影响?
郑民德:首先是临清政治地位的提升。明代,朝廷在临清设立诸多机构,比如户部、工部都设立相应的机构,管理与漕运相关的事务,使临清的政治地位大大提高。其次是临清商业地位的提高。商业繁荣是大运河带给临清的一个最重要的特征,这里曾经“富庶甲齐郡”“繁华压两京”,史书、方志中都有记载,明清小说中也有描述。再次是文化方面,大运河带给临清兼收并蓄、开放进取、不断创新的文化特质,南北文化在临清汇聚,与当地文化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临清运河文化。
记者:临清本来是个普通小城,大运河开通后,临清短时间内迅速繁荣起来的原因是什么?
郑民德:是的,临清在元代以前是极为普通的北方小城市,大运河全线开通后,迅速成为北方重要的商业中心,主要原因有:
优越的地理位置。元代会通河经过临清,但后期逐渐淤塞。明永乐年间,重新疏通会通河,处于卫河与会通河交汇处的临清,成为明清时期华北的交通枢纽。
漕运的兴盛。大运河全线贯通,成为漕粮运输的主渠道。明朝迁都北京,对漕粮的需求大大增加,明中后期,每年约400万石漕粮经临清运到北京,临清在南北物资转输中的地位迅速提高。
仓储的设立。明政府为加强漕运,在临清设置仓储、转运漕粮,称为“水次仓”。当时,每年几百万石粮食从临清经过,商船、民船更是不计其数,促进临清商业、手工业和服务业的迅速兴起和发展。
另外,明清时期,运送漕粮的漕军饷银很低,官府规定漕运官军可以携带一定数量的私人货物沿途贩卖,这些货物称为土宜,免于纳税。明清两代每年大运河上的漕船约万艘,漕军在临清上岸交易并消费。这些因素都促进了临清商业的发展。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明清时期临清商业发展的具体情况。
郑民德:在明清经济史上,临清曾闪烁过耀眼的光辉。明代嘉靖到万历年间,临清最为兴盛,到清朝乾隆年间,已成为“富庶甲齐郡”的商业重镇。明清时期,商业街市遍布临清全城,店铺林立。《临清州志》记载,明朝隆庆、万历年间,临清有布店73家,缎店32家,杂货店65家,瓷器店20多家,旅店大小数百家,典当铺100多家。最盛时,临清大小店铺可能达到上千家,有“南有苏杭,北有临张”之说,“临张”就是临清和张秋镇,其经济发展水平超过它所属的东昌府及山东省城济南府。
大运河把南来北往的客商带到临清,受外地客商影响,当地很多人也开始从事商业。乾隆年间《临清直隶州志》载,临清本地“逐末者十室而九”,这个比例可能不确切,但临清经商人口占很大比例是肯定的。
记者:当时临清有哪些著名商号?有没有传承到现在的?
郑民德:当时临清有名的商号上百个,比较知名的比如济美酱菜。运河上来往人员为储备路途食用所需,会大量购买耐存放的酱菜。同时,有的盐商为了逃避在临清钞关纳税,就在过关前低价卖盐,精明的商人瞅准商机,开起酱菜铺子。济美酱园始创于1792年,与北京“六必居”、保定“槐茂”、济宁“玉堂”,并称江北四大酱园。济美酱菜一直传承到现在,1959年,曾提供酱菜到北京供新中国国庆十周年之用。
记者:临清商业繁荣,商业文化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带来什么影响?商人的社会地位怎样?
郑民德:中国传统社会商人地位很低,士农工商,商居末业。比如,明初颁布的有关法令规定,商人只能穿布衣,有钱也不能穿绸缎,不能建华屋。明代以前,商人也不准参加科举,不可以做官。
商业繁盛,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带来一定冲击。尤其是明中后期,商人社会地位逐渐提高,商人群体也有意识地做善举,投资地方公益,提高社会影响。临清舍利宝塔的建筑资金,很大一部分是由临清的外地商人捐献的。
对商人的一些约束也被打破,小说《金瓶梅》中有很多商人服饰方面的描写,明代文学家李梦阳也写道:“今商贾之家,策肥而乘坚,衣文绣绮。”
明朝中期,朝廷在科举中设置了“商籍”,商人子弟可以参加科举考试,进入仕途,开始向士大夫阶层流转,士大夫也越来越多做起逐利的营生,商人和士人的界限变得模糊。
记者:临清最有代表性的文化是什么?它与大运河有无关系?
郑民德:大运河带来了临清文化的多元性,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京剧文化。临清是京剧名城,当时南方戏班到北京去,必经临清。戏班子在临清等待过闸时上岸演戏,相当于到北京之前在临清试试嗓子,在临清唱得好,才能到北京唱。这样临清逐渐形成非常浓厚的京剧氛围,京剧文化一直流传到今天。现在临清百姓也喜欢唱京剧,节假日,公园里很多人吊嗓子唱京剧,京剧已成为临清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此外,山东快书和临清架鼓,它们的起源也与运河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记者:大运河要更好地融入临清今天的社会发展,您有什么建议?
郑民德: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临清项目正在建设中,这对于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文化有着重要作用。让大运河更好融入当今社会发展,我认为,第一要加强运河文化建设和宣传推介,挖掘运河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在此基础上加强宣传推介。第二要做好顶层设计,临清的运河文化非常有特色,这里有名人、名吃、名产,应该思考怎么突出临清特色,找准定位。第三要和运河沿线其他城市合作,串珠成链,打造精品文旅路线。
来源:《中国税务报》2024年6月3日B1、B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