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金甲:流动的文明史:《大运河上的旅行者》与大运河研究的新范式

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胡梦飞副教授的《大运河上的旅行者》一书(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25年版,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厚的学术功底,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重新认识中国大运河的窗口。这部作品不仅填补了大运河旅行史研究的空白,更以其创新的研究方法和多维度的分析框架,将大运河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该书通过对历代大运河旅行者及其旅行经历的系统考察,突破了传统大运河研究多集中于水利工程、漕运制度与经济生活的局限,构建了一部“流动的文明史”,展现了大运河作为文化通道和生活方式的重要面向。

 

一、方法论创新:从“旅行的史学”到“旅行的史学化”

《大运河上的旅行者》最为突出的学术创新在于其方法论的突破。作者创造性地将旅行史研究与大运河研究相结合,提出了一种“从旅行者视角看大运河”的研究路径。这一路径不仅拓展了大运河研究的外延,更重要的是改变了我们理解大运河的思维方式。

传统的大运河研究多采用制度史和经济史的视角,关注的是漕运制度、河道工程、物资流通等“硬历史”,而作者则将目光转向了行走于运河上的各色人群——官员、士人、商人、僧侣、传教士等,通过他们的旅行经历、观察记录和情感体验,重构了大运河作为生活空间和文化交流通道的历史图景。这种“自下而上”的视角,使大运河研究从宏观的制度描述转向了微观的日常实践,从抽象的结构分析转向了具体的生活经验。

尤为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对旅行文献的挖掘与运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与深度。他不仅系统梳理了官修史书、地方志等传统史料,更将日记、游记、笔记、文集、诗歌乃至域外文献中的大运河记述纳入研究视野。这种跨文类的史料运用策略,使得原本零散、边缘的旅行记录得以整合为系统性的历史证据,从而构建出一幅更为丰富、立体的大运河历史图景。

作者对旅行文献的处理并非简单的史料汇编,而是通过细致的文本分析和语境重构,揭示了旅行记述背后的文化逻辑和权力关系。他敏锐地注意到,不同身份的旅行者对同一运河景观的描述往往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不仅反映了观察者个人的身份立场,也折射出更为广阔的社会文化结构。例如,官员关注河道治理与漕运效率,文人士大夫则更倾向于抒发怀古之幽情,而西方传教士则常常以猎奇的眼光记录异域风情。通过对这些不同视角的比较分析,作者成功地展示了大运河作为“符号载体”的多义性,揭示了大运河在不同人群心目中的不同形象与意义。

二、旅行者群体的多元谱系与社会网络的动态呈现

《大运河上的旅行者》另一重要学术贡献在于其对大运河旅行者群体的系统分类与深入分析。作者打破了以往研究中对运河人群的笼统处理,细致区分了不同类型的旅行者,包括漕运官员、科举士子、商贾行旅、外交使团、西方传教士等,并对每一类旅行者的旅行动机、行为特征及其与大运河的互动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

通过对这些不同旅行者群体的比较研究,作者揭示了大运河在传统中国社会中的多重功能。大运河不仅是物资流通的经济动脉,也是信息传递的文化走廊,更是人际关系网络构建的社会空间。例如,科举士子沿运河进京赶考,不仅是一次地理上的移动,更是其社会身份转变的关键环节;商人沿运河往来贸易,不仅促进了商品流通,也构建了跨地域的商业网络;官员沿运河赴任、巡查,则体现了帝国权力对地方社会的渗透与控制。

尤为精彩的是,作者通过对旅行者社会交往的分析,揭示了大运河作为社会关系再生产场所的重要功能。旅行者在运河上的相遇、交往与分别,不仅是个体间的偶然互动,更是各种社会关系网络的交织与重构。通过对旅行日记和往来书信的细致解读,作者重构了运河旅行中的社交图谱,展示了信息如何沿运河传播,人情网络如何通过运河维系,文化资本如何借助运河流动。这一分析视角,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中国传统社会流动性与连通性的理解。

三、旅行体验的多元维度与大运河的文化建构

《大运河上的旅行者》对旅行者体验的深入分析,构成了该书的又一学术亮点。作者不仅关注旅行者的外在行为,更致力于挖掘他们的内心世界,通过对旅行者的情感表达、身体感受和审美体验的分析,揭示了大运河旅行丰富多元的文化内涵。

作者注意到,大运河旅行既是一种空间移动,也是一种时间体验。旅行者沿运河行进,不仅跨越了地理空间,也在经历一种历史的穿越。运河沿岸的历史遗迹、人文景观唤起了旅行者的历史意识,激发了他们的怀古之情。这种时空交错的旅行体验,在文人旅行者的诗文中得到了尤为充分的表达。作者通过对这些诗文的细致解读,揭示了运河旅行如何成为一种连接过去与现在、个人与历史的文化实践。

同时,作者还关注了旅行者的身体体验与运河旅行的物质维度。他详细描述了运河旅行的各种不便与危险——船只的拥挤、天气的变幻、疾病的威胁、盗匪的风险等,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实则构成了旅行者日常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这些物质层面的分析,作者打破了我们对大运河旅行的浪漫想象,还原了其真实的历史面貌,使大运河历史研究更加贴近生活、贴近人性。

更为深刻的是,作者通过对旅行者书写实践的分析,揭示了大运河如何被不同时代的旅行者不断重新发现和重新定义。每个时代的旅行者都带着自己的文化预设和期待视野来看待大运河,他们的记述不仅反映了大运河的客观状况,也参与了运河文化意义的建构。作者以其敏锐的文本分析能力,揭示了旅行记述背后的叙事策略和修辞技巧,展示了文字如何塑造现实,书写如何建构记忆。这一分析将大运河研究从单纯的历史重构提升到了文化建构与记忆研究的理论高度。

四、跨文化视野与大运河的全球史意义

《大运河上的旅行者》还以其开阔的跨文化视野,将大运河研究置于全球史的框架之中。作者特别关注了西方传教士、使节和商人对大运河的记述,通过比较中外旅行者对同一运河景观的不同描述,揭示了大运河作为中西文化交流平台的重要作用。

这些域外记述不仅提供了观察大运河的新视角,也反映了中西文化在相遇时的相互认知与误解。作者通过对这些跨文化文本的细致分析,展示了西方旅行者如何带着自身的文化偏见和知识框架来理解大运河这一中国文明的伟大工程,他们的记述又如何反过来影响了欧洲对中国的想象与认知。这种双向的分析视角,使得大运河研究超越了单一国家的历史叙事,成为了解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与互动的独特窗口。

尤为重要的是,作者通过将这些域外文献与中国本土记述相对照,揭示了大运河在全球近代化进程中的历史地位。大运河不仅是中华帝国的内部交通干线,也是连接中国与世界经济体系的重要纽带,更是近代中西力量对比变化的见证者。通过对这一全球史维度的开拓,作者将大运河研究从地方性知识提升为了具有世界意义的历史议题,展示了大运河作为人类共同文化遗产的普遍价值。

结语:走向一种新的大运河史学

总体而言,《大运河上的旅行者》一书以其创新的研究视角、多元的分析维度和丰富的史料基础,为我们呈现了一幅生动而深刻的大运河历史图景。该书不仅填补了大运河旅行史研究的空白,更重要的是提出了一种理解大运河的新范式——将大运河视为一个流动的文化空间,一个多元社会力量交汇的场域,一个不断被旅行者的实践和书写所建构的符号系统。这种研究范式的转变,具有深远的学术意义。它使大运河研究从单纯的功能性分析转向了文化性理解,从静态的结构描述转向了动态的实践考察,从单一的地方性知识转向了跨区域的连通性研究。通过将旅行者置于大运河历史的中心,作者成功地还原了大运河作为生活空间和历史经验的重要性,使那些曾经行走于运河之上的历史人物重新发出了自己的声音。

来源:《聊城日报》2025年11月5日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