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鸿霞:明代朝鲜人笔下的浙东运河——以崔溥《漂海录》为视角

内容摘要

明清时期大运河是中外交流的重要渠道,这一时期直接记录大运河风情的域外文献数量众多,其中尤以旅行日记的价值最为突出。《漂海录》是明代第一个行经运河全程的朝鲜人崔溥所撰写的逐日记录,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当时大运河的交通情形和沿岸风貌,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浙东运河为崔溥北上的必经之地,《漂海录》中有着众多众多有关浙东运河风物的记载和描述,尤其是对运河沿线交通和水利设施、驿递机构、城镇风貌的描写,真实再现了明代浙东运河的交通状况以及沿线地区的社会风貌,对于研究浙东运河史和区域社会史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

明代;崔溥;《漂海录》;浙运河

基金项目: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清代黄运地区河工经费研究”(19CZS028)山东省2022年社科规划研究专项项目:“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山东段)建设原则与策略研究”(22BLYJ05)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韩鸿霞(2001—),女,山东滕州人,聊城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2024级中国史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明清史和运河文化史。

浙东运河为古代名称,现称“杭甬运河”,西起杭州三堡船闸,在钱塘江流滴27公里后,过萧山、钱清、绍兴,沿曹娥江东到上虞、慈溪,接余姚江,经余姚至宁波进甬江,在镇海口出东海,全长239公里,贯穿浙东经济最发达的杭州、绍兴和宁波三个地区。浙东运河不仅沟通了钱塘江与甬江之间的宁绍平原东西向水系,更重要的是实现了与京杭运河的融合,成为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使大运河向东延伸了200多公里,直入东海,成为古代中国内陆交通连接海外贸易与中外文化交流的水运通道。[1]256-257

 

当代浙东运河示意图(来源:绍兴市鉴湖研究会)

历史上由众多域外人士经浙东运河北上或南下,留下了众多有关浙东运河的记载和描述,明代朝鲜人崔溥的《漂海录》无疑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一种。明弘治元年(1488),朝鲜官员崔溥和同船42人在海上遇险后,漂泊至浙东台州沿海,上岸后由官府接待,款送到宁波城,再沿运河北上抵达北京,北返归国。有关崔溥《漂海录》史料价值的分析,学界研究成果丰硕,但全面、系统论述浙东运河的成果尚不多见。本文结合相关史料,对其所载明代浙东运河风物进行分析和考证。

崔溥所记运河交通及水利设施

浙东运河西起杭州市钱塘江南岸,跨曹娥江,经过绍兴市,向东汇入宁波市苇江入海,与海上丝绸之路相连,主要包括西兴运河、绍兴城内运河、绍兴护城河、山阴故水道、虞余运河、慈江、刹子港等河段。为保障运河的畅通,历史上大多在运河沿岸修筑土塘、石塘和各种内河及外江航运码头,并利用两岸支流开浦建闸、作堰起坝,使浙东段运河逐步成为防洪(潮)、灌溉与航运两利的航道系统。对于浙东运河河湖纵横交错、堰坝桥梁众多这一特点,崔溥《漂海录》中亦多有描述。

 

现存《漂海录》最早版本高丽大学校图书馆藏

正月二十九日,崔溥一行由连山驿出发,乘轿过“大川”,“又过虚白观、金钟铺、南渡铺,至广济桥”。[2]74过桥后,即进入宁波府界,跨越两座桥梁,常浦桥至北渡江,乘小舠而”。崔溥写道:“自牛头外洋西北至连山驿,群峰列岫纠纷缭绕,溪涧岩壁萦纡错乱。至此江,则平郊广野一望豁如,但见远山如眉耳[2]75

这里的“大川”指的应该是奉化境内的“县江”。县江为奉化江右岸支流,发源于奉化、新昌、宁海三市县交界处的第一尖(海拔954米)北坡大堰镇大公岙,北流至董家折东北流经大堰、南溪口,左纳万竹溪进入横山水库,出水库流经楼岩、尚田、奉化市区(大桥)、南渡至方桥与东江汇合,在方桥以下300米的三江口与剡江汇合。因流经奉化县城,故名“县江”,古时又有县溪、大溪、龙津溪、龙溪、镇亭溪之称。[3]64

广济桥位于奉化市南浦乡南渡,又名“南渡桥”,是旧时奉化三大水路交通要道之一,上通台温,下达宁绍,为商旅过往必经之路。[4]403宝庆四明志》记载广济桥:“县北二十五里,俗名南渡桥,在市中;……绍熙改元,邑人修职郎汪伋捐已费又新之,甃两岸立石柱,乃布板其上,覆以厦屋,高广坚丽,履之如平地,望之若晴虹。”[5]396-397

宁波南渡广济桥(图片来自网络)

常浦桥”,又名“双庆桥”,建于南宋绍兴年间。宝庆《四明志》记载常浦桥在县北三十五里。[5]397嘉靖宁波府志》记载双庆桥“(奉化)县北四十里俗名常浦桥’,绍兴间邑人汪伋建[6]329光绪奉化县志》记载双庆桥“(奉化)县北四十里俗名常浦桥’,邑人汪伋建宋嘉祐中礼部侍郎杨畏重建国朝道光四年重修升高加阔[7]87

这里提到的“北渡江”即“奉化江”。乾隆《鄞县志》记载奉化江:“在奉化县北四十五里,俗名‘北渡江’,流入鄞江。”[8]127“案鄞江之正源出于四明山自,仗锡过大皎,出它山堰,过鄞江桥,始有鄞江之名;又东南过百梁桥、元贞桥至方桥,而奉化江自东南合焉;又东南经北渡、九经塘、翻石渡、铜盆浦、周宿渡、长春塘,过郡城之东迤北,而慈江自西流入焉,所谓三江口也;合流东北注,至镇海而入于海。[8]127-128

二月一日,崔溥等人离开宁波,前往慈溪。“经新青桥、进士乡,至宋将军庙。……过又过茶亭、景安铺、继锦乡、俞氏贞节门,至西镇桥,桥高大。所过又有二大桥,至西坝厅。坝之两岸筑堤,以石断流为堰,使与外江不得相通,两旁设机械,以竹为缆,挽舟而过。至西玙乡之新堰,堰旧为刹子港颜公堰,后塞,港废,堰为田。导水东汇至于广利桥之南置此坝,外捍江湖,挽济官船,谓之新堰,概与西坝同。[2]76

高桥横跨西塘河,北通大西坝,是沟通西塘河和姚江的咽喉。[9]114这里提到的“西坝厅”,即宁波西门(望京城门)外的“大西坝”。[10]231由宁波北上的船只一般都是通过内河过西坝,入余姚小江(慈江)至丈亭,再候潮往姚江上游过余姚进入上虞境内。[3]52-53开庆《四明续志》记载西渡堰:“堰东距望京门二十里,西入慈溪江,舳舻相衔,下上堰无虚日,盖明、越往来者必经由之地。”[11]52-53

宁波望京门旧照(《衰落中的中国:一本解答远东问题的手册》,A.S.克劳斯著)

宁波大西坝遗址(潘旭光摄)

离开西坝后,崔溥等人又抵达西玙乡之“新堰”。该堰旧为刹子港颜公堰,后淤废;南宋宝祐五年(1257),丞相吴潜于广利桥之南置新坝。宋人桂锡孙《广利桥记》云:“慈溪为邑,有小江贯而中出,舟自西往东者,或过之,经刹子港,达西渡堰,此故道也。往年颜公作牧,相其阴阳,坝子港口,纤其途,为今新堰。”[11]30开庆《四明续志》记载新堰:“慈溪县之东德门乡有新堰,捍江潮而护河流者也;堰以圮告,宝祐五年八月,大使丞相吴公给钱下县,鼎新修筑。”[11]52《宁波府简要志》记载李溪堰青林堰新堰俱在西屿乡。[12]38

二月初二日,崔溥一行到达余姚下新坝,坝又与前所见新堰同。又挽舟过坝,经一大桥,有大树数十株列立江中。将曙,到中坝坝又与下新坝同。又挽舟逆上,江即上虞江也。[2]77

浙东运河过曹娥江后,在上虞和余姚的交界处,分两处进入宁波段,一处从上虞的四十里河经通明坝,汇入姚江上游的干流“四明江”在安家渡北侧余姚云楼乡上陈村东侧进入宁波段在这段河道的西北侧约1公里处,是与之平行的十八里河”;该河在云楼乡头东侧进入宁波段,下行1公里后从云楼的下坝汇入姚江七湾处这段塘河(十八里河)与四明江并行的航道,是浙东运河进入宁波段的主线[13]87

万历绍兴府志》记载上虞运河在县治前通衢之南东接通明堰西距梁湖坝绵三十里源出百楼坤象诸山由溪涧会注于河潴滀西溪二湖水以通舟楫资灌溉杀于孟宅清水二闸第河浅窄旱则涸涝则溢[14]291新河在县东北十里旧水道北由百官渡抵菁江南由曹娥渡抵通明江永乐九年鄞人郏度以通明江七里滩阻塞不便上言将县后旧沟开濬后新河’,置西黄浦桥直抵郑监山堰复旧通明坝又开十八里河直抵江口坝官民船皆由之路虽不甚便然免潮候之难[14]291由日记可知,崔溥等人走的应为“十八里河”。

这里提到的“下新坝”,即余姚下坝又名大江口坝”。万历《绍兴府志》记载下坝一名新坝亦䂖甃西去中坝十八里东至县四十里左江右河于江丈有五尺明越舟航徃来所必经[14]642祁彪佳在其日记中记载:过梁湖行三十里抵上虞县自西门出北门观一邑风景十二里抵中坝维挽而下十八里抵下坝;值潮退顺潮而行四十里至余姚[15]268光绪余姚县志》记载大江口坝在治西南三十五里云楼乡亦名下新坝’,左江右河河高于江丈有五尺越舟航往来所必经[16]246

日记中提到的中坝又称新通明坝”,位于上虞县谢桥乡郑蓝山下急递铺西南的新堰头。[17]108《读史方舆纪要》记载中坝在县东十里宋置一名通明北堰明初改建曰郑监山堰以其地有郑监山也又东十八里即余姚之下坝[18]4436光绪上虞县志》记载新通明坝一名中坝在一都郑监山下急递铺西南距县东十里淳熙县令汪大定置名通明北堰;明永乐间,鄞人郏度以舟经旧通明坝,滩流壅塞,盐运到,必需潮水大汛始得达,舟常坐困,建言将县东北旧港开浚,自西黄浦达是坝,又名郑监山堰,官商往来便之。[19]926

二月三日,至曹娥驿,崔溥写道:驿北有坝,舍舟过坝,步至曹娥江,乱流而渡。越岸又有坝,坝与梁湖巡检司南北相对。又舍舟过坝,而步西二里至东关驿复乘船[2]77

日记中提到的驿北有坝”指的应该是“曹娥堰。曹娥堰位于会稽东南七十二里的曹娥江西岸,六朝时设置。曹娥江系潮汐河流,故是堰为控制江潮对浙东运河影响而设。[20]366祁彪佳在其所撰日记中记载:二十三日晓抵曹娥堰与陈承之肃谒孝女祠读碑碣诗文[15]268《明一统志》记载曹娥堰在会稽县东南九十里曹娥江胡三省通鉴注》:浦阳江有北津埭今曹娥堰旧有闸又有斗门公亮宰邑时置今斗门废而为坝[21]8369《读史方舆纪要》记载曹娥在府东九十里水流湍急两岸逼江其地有曹娥渡及曹娥埭又西岸驿驿南有曹娥场,旧设寨于此东岸又有曹娥堰营皆设险处也[18]4420

曹娥堰坝遗址(来源:绍兴市鉴湖研究会)

渡过曹娥江后,有“梁湖坝”。梁湖坝,又称梁湖堰,位于上虞县旧治西三十里曹娥江东岸。六朝时设置因受曹娥江风涛影响,址在历代常有变动。[20]366万历绍兴府志》记载上虞梁湖坝在曹娥江东岸风潮冲损移置不常元后至元间怒涛啮溃邑簿马合麻重建明嘉靖年间江潮西徙涨沙约七里知县郑芸浚移坝江边,仍旧名[14]640

梁湖堰坝遗址(来源:绍兴市鉴湖研究会提供)

根据崔溥的记载,梁湖坝与梁湖巡检司南北相对。对于梁湖巡检司,地方志中亦多有记载。嘉靖浙江通志》记载梁湖巡检司在县西三十里梁湖坝元百官驿旧址洪武初建[22]402康熙上虞县志》记载梁湖坝检司在十都百官市旧在梁湖洪武戊寅江潮冲圯移置百官驿故址弓兵一十八名内济邉五名实役一十三名[23]171

、崔溥所记运河沿线驿递机构

浙东运河沿线由南到北主要有宁波四明驿、慈溪车厩驿、余姚姚江驿、上虞曹娥驿、会稽东关驿、山阴蓬莱驿、山阴钱清驿、萧山西兴驿等驿站,每个驿站又下设数量不等的急递铺。这些驿递机构与运河一道,形成一套完整的水陆交通网络。明人黄汴《水陆路程便览》卷三“浙江布政司至所属府至温、台、宁、绍四府水陆”条记载:“杭州府武林驿,廿五里,浙江水驿,属钱塘县。渡浙江,广十八里,至西兴驿,属萧山县。五十里钱清驿,今革。五十里,绍兴府山阴县、会稽县蓬莱驿。八十里东关驿,渡曹娥江。十里曹娥驿,今革,属上虞县。九十里,姚江驿余姚县六十里车厩驿属宁波六十里宁波府鄞县四明驿百二十里连山驿陆路六十里西店驿并属奉化县六十里白峤驿六十里桑洲驿六十里至朱家奥驿并属亭海县六十里台州府临海县赤驿[24]44有关浙东运河沿线驿站和急递铺的设置情况,崔溥在其《漂海录》中亦多有记载,对于我们研究明代浙东运河沿线驿路交通具有重要价值。

 

崔溥行经路线图(图片来自网络)

在抵达宁波府城后,崔溥提到了城内的“四明驿”。四明驿在宁波府治西南二里十步月湖中,原为唐贺知章读书处。宋驿站设于府治通判东厅内。元至元十二年(1276)移设水马站于月湖,分南北两馆。明洪武元年(1368),马站,设水站,名“四明驿”。至明时,四明驿成为专门接待日本等国使者与商旅的驿站。《宁波简要志》记载四明驿故地宋置涵虚馆,为迎送宾客之所至元十三年改置水马站分南北二馆中通桥路国朝洪武元年改置水驿选官置吏站船八只每船水夫十名带管递运船二十四只每船水夫六名[12]70

从慈溪城内乘船由慈江转姚江,顺姚江过罗江,可达姚江边的车厩驿。崔溥《漂海录》写道:(二月一日)夜,又溯江而北,至鸡报,泊于岸待曙。而问其江,则乃姚江也江边有驿,乃车厩驿也。[2]76崔溥在这里还专门提到当时车厩驿的驿丞名为“秦高”。车厩驿在车厩村,此驿为南路商旅必经之路。成化本宁波郡志》记载车厩驿在宁波府城西六十里慈县之石台乡。[25]148嘉靖宁波府志》记载车厩驿在县西南四十里为厅左右使客房官廨西囚舍廨后庖舍地名石台乡在唐孙惟晸祠之北元至元间国朝因之[6]417

二月初二日,过余姚县,有姚江驿。《寰宇通衢》记载姚江驿六十里至车厩驿六十里至本府四明驿 [26]7嘉靖浙江通志》记载姚江驿在县东一里临于江嘉靖三年知县丘养浩重建并记[22]401《读史方舆纪要》记载:姚江驿(在)县治东一里江北岸宋置……又东六十里达宁波府之车厩驿西九十里达上虞县之曹娥驿[18]4433江桥在城南长二十四丈嘉靖三十四年督臣胡宗宪击倭于此[18]4433

二月三日,崔溥一行又过黄浦桥、华渡铺、蔡墓铺、大板桥、步青云门、新桥铺,至曹娥驿。过曹娥坝、梁湖坝后,至东关驿复乘船,过文昌桥、东关铺、景灵桥、黄家堰铺、瓜山铺、陶家堰铺、茅洋铺。[2]77万历绍兴府志》记载上虞曹娥驿在梁湖坝旁驿丞今裁革以梁湖坝官代之一应夫船等顷仍存[14]137康熙上虞县志》记载曹娥驿旧去县西三十里梁湖镇,名曹娥站元大德癸卯江涛冲坏尹阮公惟贞迁置县治西明洪武初复移置旧所总管庙边;嘉靖间令杨公文明移驿出江口[26]172

崔溥在日记中提到的华渡、蔡墓、东关、黄家堰、瓜山、陶家堰、茅洋等急递铺,地方志等史料中亦有相关记载。《钦定大清会典事例》记载上虞县额设县前华渡蔡墓新桥渣湖通明乌盆夏盖踏浦、沥池湖嵩陡、昆仑、蔡山板桥十五铺铺司铺兵共五十七名县前铺西北十里至华渡铺十里至蔡墓铺十里至新桥铺十里至会稽县界[27]3384万历会稽县志》卷四记载当时的会稽境内有五云铺、织女铺、皋铺、茅洋铺、陶家堰铺、瓜山铺、黄家堰铺、东关铺、曹娥铺、白米堰铺、小江铺、桑盆铺、周家堰铺。[28]69

二月初四日,至绍兴府。在回答完总督备倭署都指挥佥事黄宗、巡视海道副使吴文元、布政司分守右参议陈潭等人的问话后,崔溥等人复沿湖棹出城外,过迎恩桥,至蓬莱驿前留泊。[2]79日一早,崔溥等人在绍兴总兵官人的护送下,乘轿再次抵达蓬莱驿,并在此上船继续前行。崔溥写道:“臣又溯鉴水而西,经韵田铺、严氏贞节门、高桥铺至梅津桥。……又过院社桥、白塔铺、清江桥至钱清驿江名乃一钱江也夜过盐仓馆,白鹤铺、钱清铺、新林铺、萧山县地方,至西兴驿,天向曙矣。[2]86-87

嘉靖山阴县志》记载蓬莱驿在县西北五里迎恩门外[29]15康熙山阴县志》记载蓬莱驿在县西北五里迎恩门外东西广一百一丈四尺南北深二十九丈四尺总三亩八分八厘自明末至今不修。[30]71康熙绍兴府志》记载蓬莱驿在迎恩门外唐曰西亭’,宋曰仁风’,倾废巳久[31]163由崔溥记载可知,这时的蓬莱驿应该还在使用。万历绍兴府志》记载阴县钱清驿在钱清嵊。[14]142《肇域志》记载钱清镇在西北五十里为萧山县界……旧有钱清驿[32]770读史方舆纪要》记载钱清驿在府西钱清镇正德十年革[18]4421嘉靖萧山县志》记载西兴驿在西兴镇运河南岸元至正二十五年主簿海牙公重建;厅三间,厅之东轿房西茶房各一间川堂一间后轩三间,厨房三间左右厢六间谯楼三间;厅之西北隅官廨凡十有一间[33]50-51

崔溥在这里提到的韵田、白塔、白鹤、钱清、新林等铺,地方志中亦能找到相关记载。嘉靖山阴县志》记载:县西北十里为田铺又十里为高桥铺又十里为梅市铺又十里为柯桥铺又十里为白塔铺又十里为钱清铺西南十里为鉴湖铺[29]23康熙《萧山县志》记载:“五铺司兵二十五名,凤堰铺、沙岸铺、十里铺、新林铺、白鹤铺,每铺各五人。”[34]118 这里的“韵田铺”应为“青田铺”之误写。

、崔溥所记运河沿岸城镇风貌

崔溥在其《漂海录》中对其所经城镇的城池、衙署、桥梁、古迹等景观风貌做了极为生动、细致的描述。宁波府城是崔溥进入宁波之后到达的第一个重要城镇,《漂海录》中更是用较大篇幅做了记载和描述。

正月二十九日,崔溥抵达宁波府城,对其所见城市风貌做了极为详细的描述:江之东堤闾阎扑地。其西南望有四明山。山西南连天台山,东北连会稽、秦望等山,即贺知章少时所居也。棹至宁波府城,截流筑城,城皆重门,门皆重层,门外重城,水沟亦重。城皆设虹门,门有铁扃,可容一船。棹入城中,至尚书桥,桥内江广可一百余步。又过惠政桥、社稷坛。凡城中所过大桥亦不止十余处,高宫巨室,夹岸联络,紫石为柱者,殆居其半,奇观胜景不可殚录。棹出北门,门亦与南门同城周广狭不可知府治及宁波卫、鄞县治及四明驿,俱在城中。至过大得桥,桥有三虹门。[2]75对于明代宁波府城池和城门的布局和设置等情况,地方志中多有记载。《宁波府简要志》卷一《城镇志》记载:今府城六门,东二门:曰灵桥门,东郭,过浮橘至卖席桥;曰东渡门,东北过桃花渡关,抵白沙,为郭二,郭今名角东隅。南曰角水门,至甬水桥接官亭为南郭。西望京门,至新河桥接官亭为西郭,南至二门旁置水关。北曰永丰门,至保丰碶为北郭。上三郭皆名城西隅。东北曰和义门,抵姚江,内有盐仓,俗呼盐仓门[12]23嘉靖《宁波府志》卷九《城隍》记载:“(府城)高二丈五尺,址广二丈二尺,面一丈五尺,周围二千二百一十六丈,延表一十八里。辟为六门,东曰灵桥、东渡,南曰长春,西曰望京,北曰永丰,东北曰和义。[6]443-444崔溥对宁波府城池的描述无疑可与地方志的记载相互映证,对于研究明代宁波城市史和建筑史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明代宁波府治示意图(嘉靖《宁波府志》)

崔溥在北渡上岸,并乘官船从南水关“棹城中”,经月湖的尚书桥,又过惠政桥、四明驿,“城中所过大桥,不止十余处”。天色已晚,他们未惊动官府,出西水关后宿泊于有“三虹门”的大卿桥旁。不过,崔溥的记录中误把西门错记为“北门”。[35]167

尚书桥在今宁波市区月湖风景区中的柳汀岛内,宋代称“贺秘监西桥”,后又改名“憧憧西桥”“澄清桥”。明代天顺八年(1464),因桥西有为刑部尚书陆瑜立的牌坊,故改名为“尚书桥”。《宁波府简要志》记载尚书桥东达乐桥西达西河营[12]32成化本宁波郡志》记载尚书桥县治西南贺祕监祠西“旧名澄清一名憧桥建于宋天禧五年转运使陈尧佐题名嘉祐间守钱;乾道五年守张津重建有亭今废大明天顺八年,邵守张为司陆瑜立坊改今名[25]94 

惠政桥在鼓楼西侧的惠政巷口,原有水道,由月湖乘船可达府治(宁波卫),惠政桥则是必经之桥。从惠政桥过大得桥出西城门(望京水门)。宝庆《四明志》记载惠政桥:“县东北三里,旧名善胜,又名通剡,皇朝乾德二年建,后为洪水所坏,大观中重建,改今名。”[5]396《宁波府简要志》记载:惠政桥北入天南达醋务桥[12]30嘉靖《宁波府志》记载:“奉化江抵惠政,合諸溪水达郡城東,会鄞江入于海。[6]319惠政桥:“在县东四里,一名善腾桥,又名通剡桥,宋乾道中建,后坏……国朝正德七年,令陶麟命僧人募建,上覆屋。”[6]327

日记中提到的社稷坛“社坛桥”。嘉靖《宁波府志》记载社稷宋置子城一里今称社坛桥是也元改建城西隅卿桥之南[6]617-618康熙《鄞县志》亦记载社稷坛:“宋置郡城西南一里,今称‘西社坛桥’者,即其地。”[36]390成化本《宁波郡志》记载府社坛桥:”县治西望京门里,宋淳祐六年,守颐仲建;大德元年重建,改名‘大德’。”[25]94

日记中提到的“宁波卫”在府治西,即宋庆元府治故址。嘉靖《宁波府志》记载宁波卫指挥使司:“郡治西,宋绍兴间,为沿海制置司,庆元元年,陞庆元府;大德六年,改浙东道宣慰司都元帅府;至正十八年,台州方国珍据为浙东分省;皇明平国珍,改明州卫指挥使司,命指挥驸马王恭镇守,辖五千户所;……十四年,改为宁波卫指挥使司。”[6]429至于宁波“四明驿”,前文已有相关论述。  

当然,崔溥对宁波府城的记载也有几处存在疑问的地方。一是“(尚书)桥内江广可一百余步”,这里所说的“江”实为月湖“北门”当为西门之误,因为崔溥走的是水路,而宁波六门中也只有南门(长春门)和西北(望京门)有水门。“大得桥”,在地方志中没有记载,疑为大卿桥之误因为他说这“桥有三虹门”也即三孔石拱桥从西塘河到大西坝这一路也只有大卿桥是三孔桥。[37]63蒋学镛《鄞志稿》记载:西乡河渠经纬错综其源约有四一源岀大雷诸山下流四达其南行者或入仲夏或入戚浦镜川或入栎社惟一支北流值抵西坝,为西塘河由西津桥折而东五里至高桥又十里至新桥又十里至望春桥乃由大卿桥入西水关[38]526-527

二月初一天明,崔溥一行经新清桥、进士乡,至宋石将军庙。庙大如官府,立旌表之门。[2]76康熙《鄞县志》记载石将军庙:“县西九里望春桥,祀宋石守信。相传建炎间,高宗幸明州,金人追之,高桥之战,忽见阴雾昼晦,见神兵被野,有大旗前导,号曰‘石将军’,俄而金人奔骇,为杨沂中所败,高宗得航海,故立庙祀之。”[36]410崔溥接着写道:“自府城至此十余里间,江之两岸,市肆、舸舰坌集如云。”[2]76

离开宁波府城后,崔溥一行经过西坝和西乡之新堰两处“济挽官船”的堰坝,再经过新桥、开禧桥、姚平处士墓,到达慈溪县棹入其中,有经元门、钟英门、都堂里门、都宪桥、进士门、德星桥、宝峰门,至临清亭前少停舟。[2]76

天启慈溪县志》记载慈溪县城门东曰瞻岳西曰萃实南曰拱寿北曰拱辰”;城楼四处,东西水门三处[39]23光绪慈溪县志》记载:四门东曰镇海南曰景明西曰望京北曰环山东西各小门又穴水门于东西之左右以通潮汐门各有楼罗以月城[40]106这里提到的经元门、钟英门、都堂里门、进士门、宝峰门等,地方志中没有记载,很有可能指的是城内的“水门”。日记中提到的“都宪桥”在县治南一里,原名为“骢马桥”,为唐开元二十六年(738)慈溪县令房琯所建。明天顺二年(1458),知县贾奭为都御史王来立坊,改为“都宪桥”。

日记中提到的“德星桥”和“临清亭”,地方志中亦有相关记载。成化本《宁波郡志》记载德星桥:“县治西南一里永明寺之南,上有屋三间,南北构亭,贞观三年建;……大明洪武十八年,鄞人李大方输资辇石重建。[25]109临清亭:“旧名迎麾,县西二里,令杨原复重建。”[25]110天启《慈溪县志》记载迎麾亭:“旧名‘临清亭’,县西二里,令杨原复重建二亭,为东西停驻之所,时加修葺。”[39]117 

2014年6月22日宁波段运河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其中就包括上虞五夫升船机至余姚曹墅桥这段运河。该段河道沟通曹娥江和姚江,历史上对促进沿线城镇的繁荣发挥了重要作用[3]129离开慈溪后,崔溥对其所见沿途景色及城镇风貌亦做了描述。如慈溪至余姚途中:“江山高大,郊野平铺,人烟稠密,景物万千。”[2]76记载余姚县城:“江抱城而西,有联锦乡、曹墅桥,桥三虹门,又过登科门、张氏光明堂。”[2]77

日记中提到曹墅桥位于姚江的支流马渚中河与姚江汇合处是上虞到余姚官道上的必经之处。姚江主航道穿余姚县城而过,南有最良江,北有候青江,形成“江水抱城”的格局。光绪《余姚县志》记载余姚县城有水门三处:“东西水仓门各一:其一在齐政门;西曰小南门,俗呼‘新陆门’,内外皆有桥通潮汐,与两水仓合流。今内外两桥联城门为一,其上为通衢,下仅通小舟矣。四面环江为濠,可通舟楫。”[41]168

二月初四日到绍兴府。崔溥用相当大的篇幅对绍兴府的城镇风貌做了描述:是日晴。撑鉴水而上,水自镜湖一派来,绕城中,日出时,到绍兴府。自城南溯鉴水而东而北,过昌安铺棹入城。城有虹门,当水口,凡四重皆设铁扃过有光相桥等五大桥,及经魁门、联桂门、祐圣观、会水则碑”在崔溥看来,绍兴“其阔之繁、人物之盛,三倍于宁波府矣。[2]77

绍兴鉴湖,又名镜湖、长湖、大湖、南湖,为浙东运河绍兴段的重要组成部分。[42]13汉顺帝永和五年(140),会稽郡太守马臻在原有的山阴故水道基础上筑坝建堤,纳三十六源之水,兴建了鉴湖。鉴湖建成后,水位抬高和设施的完善使此一线航运条件更为优越。鉴湖初创至晋代,山阴、会稽地区的人工运河主航线即为鉴湖;晋代至唐宋,西线(山阴县)的航线渐为西兴运河所取代,而东线(会稽县)仍为鉴湖航线并延承到现代。《读史方舆纪要》记载鉴湖:“城南三里,亦曰‘镜湖’,一名‘长湖’,又为‘南湖’。”[18]4417鉴湖环绕山阴两面即府城东面和南面,从府城东门出发后进入鉴湖航道,即可到达府城的南面。[43]110

东汉鉴湖水利图(来源:绍兴市鉴湖研究会)

日记中提到的光相桥山阴县北三里许[33]48崔溥所经过的经魁门、联桂门”,很有可能指的是“水门”。这里提到的“佑圣观”,地方志中亦有相关记载。嘉靖山阴县志》记载祐圣观在卧龙山东麓前瞰簟醪河岸侧有则水牌嘉靖二十年知府张明道改大节祠[33]298 

鉴湖水利工程湮废后在山会平原农田水利上产生了河、湖水位的控制和涵闸的管理问题。明成化十二年(1476),时任绍兴知府戴琥在经过深入实地考察和研究的基础上,绍兴府城内佑圣观前河中立一块可供观测使用的山会水则碑”。碑文如下:

种高田,水宜至中则;种中高田,水宜至中则下五寸;种低田,水宜至下则,稍上五寸亦无妨,低田秋已旺。及常时,及菜麦未收时,宜在中则下五寸,决不可令过中则也。收稻时,宜在下则上五寸,再下恐伤舟矣。水在中则上,各闸俱用开;至中则下五寸,只开玉山斗门、扁拖、禽山闸;至下则上各间俱用闭,正、二、三、四、五、八、九、十月不用土筑,余月及久早用土筑。及水早非常时月,又当临时按视以为开闭,不在此例也。[33]91

按《山会水则碑》观测水,管理十多公里以外的玉山斗门启闭,可以调节整个山会平原河网高、中、低田的灌溉和航运,这是绍兴平原地区河湖网充分整治的标志,也是绍兴水利史上的一个杰出创造。这座水则一直使用了六十年,直至汤绍恩主持建成三江闸。[44]136

迎恩桥位于绍兴市越城区西郭门运河进城处,南北向横跨古运河。运河与护城河在此相交,河旁有古城楼及城墙,重檐翘角,雄伟壮观,古时称“迎恩门”。迎恩桥是古代绍兴水路进城的西门户古代皇帝驾临绍兴,文武百官在此迎候,故名迎恩桥。传说春秋战国时便有此桥,具体始建年代不详。现桥建于明天启六年(1626),清雍正十一年(1733)重修时,曾立桥碑刻有“见龙在恩”四字,现碑已不存。[45]204

四、结语

域外中国行记因其异域性、直观性等特点,相较国内史料,有着独特而又重要的价值。在明清两代的众多域外中国行记中,崔溥《漂海录》无疑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其史料价值很早就引起了学界的重视,有关崔溥与大运河的研究成果亦数量众多。但总的来说,相关成果多集中于北段的京杭大运河,涉及浙东运河的尚不多见。

崔溥在台州沿海登录后,乘船沿运河北上为其最为便捷和安全的交通方式。他乘船沿南塘河到宁波城南的长春门入城,出西门到西塘河,由西塘河到大西坝,由大西坝至小西坝,进入慈溪县境内;经过车厩驿、姚江驿、江桥,至余姚县,到下新坝,过通明坝,挽舟至上虞江。又沿上虞江,过上虞县,抵达曹娥驿。后又循鉴水而上,到绍兴府里,进衙门复审后,又鉴水而西,过柯桥铺、钱清驿,夜过萧山县。最后,渡过钱塘江,到达杭州。[46]10由其《漂海录》可知,当时浙东运河沿岸用于调节水量、控制水位差的堰坝数量众多,虽然对运河交通产生了一定影响,但在地方社会中却发挥着重要作用。此外,浙东运河作为通江达海的水路通道,亦促进了沿线城镇经济文化的发展。崔溥的记载比较完整地反映了当时浙东运河的真实情形,为我们深化和拓展浙东运河史研究提供了重要视角。

参考文献

[1]周家华,罗军.古河今貌长江流域的人工运河[M].武汉:长江出版社,2013.

[2]葛振家.崔溥<漂海录>评注[M].北京:线装书局,2002.

[3]万伯春著.甬水遗韵[M].宁波:宁波出版社,2016.

[4]《宁波词典》编委会.宁波词典[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2.

[5]胡榘修.方万里浚纂.宝庆四明志[M].四库全书本.

[6]周希哲修张时.嘉靖宁波府志[M].珍本.

[7]李前泮美翊纂.光绪奉化县志[M].清光緒三十四年刊本.

[8]钱维乔修钱大昕等纂.乾隆鄞县志[M].乾隆五十三年刻本.

[9]孙武军,赵淑萍.走读宁波[M].宁波:宁波出版社,2021.

[10]宁波市海曙区政协文史委.甬城千年[M].宁波:宁波出版社,2020.

[11]梅应发等.开庆四明续志[M].清咸丰四年刊本.

[12]黄润玉纂.宁波府简要志[M].清抄本.

[13]苏利冕.宁波城建与文化[M].宁波:宁波出版社,2010.

[14]萧良干修张元忭纂.万历绍兴府志[M].明万历十五年刊本.

[15]祁彪佳.祁忠敏公日记[M].民国二十六年铅印本.

[16]邵友濂,孙德祖等纂.光绪余姚县志[M].清光绪二十五年刊本.

[17]浙江省上虞县交通局.上虞县交通志[M].浙江省上虞县交通局,1988.

[18]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M].清稿本.

[19]唐煦春修朱士黻撰.光绪上虞县志[M].光绪十七年刊本.

[20]嵇果煌.中国运河三千年[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20.

[21]李贤.明一统志[M].明天顺五年内府刻本.

[22]胡宗宪薛应旗.嘉靖浙江通志[M].嘉靖四十年刊本.

[23]郑侨修唐征麟纂.康熙上虞县志[M].清康熙十年刊本.

[24]黄汴.水陆路程便览[M].明刻士商必要本.

[25]杨寔纂.成化本宁波郡志[M].明成化四年刊本.

[26]佚名.寰宇通衢[M].明初刻本.

[27]托津等奉敕撰.钦定大清会典事例[M].清嘉庆二十五年武英殿刻本.

[28]杨维新修,张元忭撰.万历会稽县志[M].万历三年刊本.

[29]张天复.嘉靖山阴县志[M].景宫内厅书陵部藏嘉靖30年1551刊本.

[30]高登先修.单国骥.康熙山阴县志[M].民国钞本.

[31]俞卿修.徐彩纂.康熙绍兴府志[M].清康熙五十八年刊本.

[32]顾炎武.肇域志[M].清钞本.

[33]张烛.嘉靖萧山县志[M].明万历刻本.

[34]林策修张烛纂.康熙萧山县志[M].清康熙十一年刊本.  

[35]鲍贤昌陆良华.四明风韵[M].宁波:宁波出版社,2015.

[36]汪源泽修闻性道纂.康熙鄞县志[M].清康熙二十六年刻本.

[37]《千年海曙》编委会编.满庭风华[M].宁波:宁波出版社,2017.

[38]蒋学镛纂.鄞志稿[M].四明丛书版.

[39]姚宗文纂.天启慈溪县志[M].明天启四年刊本.

[40]杨泰亨.光绪慈溪县志[M].清光绪五年刊本.

[41]周炳麟修邵友濂纂.光绪余姚县志[M].清光绪二十五年刻本.

[42]童志洪.越史拾遗[M].黄河水利出版社,2021.

[43]张强.中国运河与漕运研究[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西安有限公司,2021.

[44]任红.长江城记[M].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2020.

[45]吴齐正.浙江古桥遗韵[M].杭州:杭州出版社,2011.

[46]诸焕灿.余姚运河史话[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7.

来源:《文化交流》2025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