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佳琪
2024年11月9日,在开学两个多月之时,我们研一新生也迎来了第一次田野考察。此次出行由运河研究院郑民德、胡克诚、高元杰和徐艳芹四位老师带领,开始了为期一天的考察,考察地点围绕东昌府区、阳谷县以及河南省台前县。早上七点半,研究院一行人伴着暖阳踏上了田野考察之路。
经过半个多小时的车程,我们第一站到达了位于聊城市东昌府区凤凰办事处周店村西的周家店闸,整座闸保存比较完好,分为南闸、北闸以及月河涵洞三部分,曾经的历史遗迹也清晰可见,仿佛跳跃时空与我们对话。经过高元杰老师和胡克诚老师的讲解,我们了解到此处是京杭大运河山东段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处复式船闸,通过近距离的观察,南闸和北闸结构相似,老师仔细的为同学们讲述了南闸北闸的具体结构,分别为迎水雁翅、闸口、分水雁翅、底板、门槛石以及铸铁绞磨等组成,并介绍了它们的具体功能,该闸目前已不再使用,但留下的遗迹也让我们见证了周家店船闸它作为会通河段重要的水利工程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其在2006年被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家在运河边上细致查看了有关重修周家店船闸记和周家店闸的文字记载,逗留片刻后开启了我们的下一站。
随后穿过一条颠簸的小路,我们到达了七级古码头,七级码头遗址位于阳谷七级镇西北部、京杭大运河故道东岸,是供行船停靠的水工设施,整个码头不大,但是穿梭过去还有一条七级镇运河古街区,老师给我们讲述了整条街道的变化,以及在西街商业区两侧现存狄家药铺、翟氏祠堂等众多传统建筑,整条街道古色古香,路面以青石板铺设,虽已被翻新过,但是依旧保留着最传统的味道,其贴心的为游客们用玻璃罩留下了最初始的遗址,但可惜被雨水冲刷,里面长满了富有生命力的植被。这是由码头衍生出来的商业街,现如今虽繁华不在,但依稀可以看到旧时的热闹景象,可见运河所带来的商业力量,这在研究当地运河城镇发展上,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离开七级镇前,师生们进行合影留念,下一个目的地我们到达了阿城镇。
抵达阿城镇后,我们去了陶城铺大闸,整座闸比周家店闸看起来更大更完整,老师给我们讲述了整座闸的具体情况,分析了当时黄河决堤改道,船由十里堡入黄河南溜,顺流而下,经史家桥至陶城铺,入新河,可直达阿城闸,可以避免史家桥到张秋的逆流之难以及八里庙的淤塞浅阻。胡老师还带领我们看了石板衔接处的铁腰,使我们了解了古代工程之细致。紧跟着一小段车程,我们跟随着老师的步伐,越过土坡,穿梭过一片树丛,到达了魏氏家族墓。整片墓地给我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石碑林立,且保存完好,字迹清晰可见,通过解读碑文我们可以看到上面撰写着主人的姓名出身及其妻子姓氏,时光踱走,让我们穿越过历史了解到他们,这是当地重要的人文遗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随着考察的深入,我们也渐渐接近河南地界,越过黄河大桥就将抵达河南濮阳,老师带领我们在此处看到了平稳而又辽阔的母亲河——黄河,道路两侧立有石刻图,其为黄河穿越运河图,老师们通过图片讲述了黄河改道后对运河的影响,也带我们查看了山东黄河上中游的部分河道图,图文并茂,生动而又详细。路途中我们还到达了荆门下闸,这是属于大运河会通河节制闸,它是保障漕运的重要水工设施,启闸放船以漕运为主,先放粮船后放民船,明代成化年间还专门为漕闸启闭制定了禁约,老师的讲述让我仿佛能看到一艘艘漕船经过,纤夫、挑夫忙碌的身影泼墨般在我眼中呈现。
到了张秋已是中午,怎能不品尝一下当地的特色呢?老师带着我们去品尝了张秋炖鱼和壮馍。经过简单的休整,我们到达关帝庙,整个大门气派十足,石狮坐镇,进去就是一个敞亮的戏台,戏楼亦为三开间,座南面北,右有砖砌楼梯可拾级而上,会馆正殿原为关帝殿,前为献殿,后为复殿,并供有关帝塑像在里面,东西厢房分别为三官殿、元君殿、菩萨殿等,同学们分别进行了观看。
整体参观完村落后,我们驱车前往八里庙,其位于台前县夹河乡,我们重点参观了大河神祠,其有五个遗迹被巨大的玻璃罩所保护,老师讲述到大河祠庙前原有铁牛两只,以作镇河之用。内墙壁上记录了不少与运河有关的史料,有彩色壁画描绘着人们正在运河河畔劳动的场面和有助于大家了解运河的文字,其中包含着徐有贞的事迹,胡老师也为我们进行了细致讲解,让我们更深一步了解了徐有贞治河的过程、用土、用料等,是除害兴利的经验总结,这些碑文的出土是治黄史上重大的发现,为研究治理黄河与运河并举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考察的最后一站,我们来到了刘邓大军强渡黄河纪念馆,这是为纪念1947年6月30日刘邓大军12万人以此为中心强渡黄河,发起鲁西南战役,千里跃进大别山而设立的纪念馆。一进门中间为强渡黄河大型壁画,展现了两位首长带领战士们渡河的场景,两侧是题词,其恢弘的气势深深吸引着我们的目光。从战略态势,渡前准备、强渡黄河、渡河战役、人民支持和革命儿女等这几个方面为我们铺展开一副强渡黄河的画卷,让我们不光了解到强渡黄河这个事件,还了解到它背后革命前辈以及无数人民所付出的努力,深切的体会到革命的艰难以及他们无畏的精神,这感染着我们每个人,更让我们知道革命的精神需要代代传承。
本次考察我们深入实地,通过亲身体验和探索,我们不仅对运河的历史有了更深刻的感悟,也切实体会到了田野中的历史魅力。在此次考察中,我认识到运河不仅具有经济和交通价值,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价值。运河沿岸的历史建筑、民俗等都是宝贵的文化遗产。通过考察,我看到了运河的不同历史阶段的遗迹,这些遗迹见证了运河的兴衰历程,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历史的沧桑与变迁,同样也让我感受到了保护和传承运河文化的重要性。最后也感谢我们的老师,他们不仅在考察前为我们精心安排了考察路线和内容,还在考察过程中给予了我们专业的讲解和指导。老师的丰富知识和严谨治学的态度让我们受益匪浅。
考察心得(梁家豪)
本次考察确实让我有了很大的收获,之前在书中了解到的运河古道的闸口、河坝等,这次可以在现实中看到,更加形象。目前的北运河,因为黄河的改道,而导致淤塞不能通行,过去的运河船闸、河坝失去了功能,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也不断受到破坏,而到了现代,随着对运河文化,运河古迹的重视,运河沿途古道上的运河古迹,也在不断复原,原有的古迹也得到了应有的保护。运河在古代王朝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可以说是一个王朝的经济与国力的生命线。首先,运河的开通与维护直接影响了粮食、物资的运输效率。古代交通不便,陆路运输成本高且速度慢,而通过运河,庞大的物资可以从南方富饶的产粮区迅速运往北方政治中心,确保了京城及周边地区的粮食供应。无论是战时储备还是日常供给,运河都成为维系王朝生存的重要保障。此外,运河不仅仅是物资输送的通道,还促进了各地经济的活跃与文化的交流。沿岸的城镇、村落因为运河的贯通而兴盛,形成了众多繁荣的贸易枢纽,带动了各地手工业、农业和商贸的发展。商品、技术和文化随着船队的往来在各地流动,使得各地区之间经济互补、文化互通。可以说,运河是连接整个王朝的动脉,不仅维系着经济,更将各地的风俗、知识与文化汇聚起来,增强了国家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位于运河河畔的城镇,因运河而兴,也因运河而衰,在阳谷七级镇的古街区上,可以感受到过去运河码头上城镇商业的繁荣,但是目前的景色也能让人感受到山东段运河,因为淤塞而荒废后的凄凉。而在陶城铺闸,过去河道冲刷的痕迹仍然可见,不过现在只有一座水闸矗立在河床上,过去的场景也仅仅在文字中了解到分毫。在荆门下闸和周店闸,过去运河上的船闸在饱经风霜后,经过修复呈现在人们眼前,其原有的样貌仍然可以找到痕迹,我们可以通过船闸的样貌,再结合平时看到的书本上的内容,让其过去在运河上所发挥的功能清晰的展示在我们的眼前,而且在船闸参观过程中,老师也为我们做了详细的讲解。运河的畅通,不仅带来的沿岸经济的繁荣发展,也带来了来此经商的商人其所拥有了家乡文化特色,运河沿岸的山陕会馆,在山东段内多有所置,可能更多的人会了解到东昌府区的山陕会馆,而在阳谷的张秋镇,也有一座张秋山陕会馆。山陕会馆是中国清代著名的商帮会馆之一,最早由山西、陕西的商人集资修建,作为他们在外地经商时的联谊聚会场所。山陕会馆的建筑风格独具特色,融汇了北方传统建筑和南方典雅细腻的装饰艺术。建筑布局通常包括戏台、正殿、配殿、偏殿、钟楼、鼓楼等,彰显了豪华大气的传统审美。会馆内的雕梁画栋、石刻砖雕,以及栩栩如生的戏台雕塑,不仅彰显了工艺的精湛,更在细节上展现了山西、陕西文化的独特之处。会馆内部的戏楼更是集会时的主要娱乐中心,经常上演地方戏曲,成为商人们消遣和社交的重要途径。在参观张秋山陕会馆,也正如其他的山陕会馆一样,有着相同的样貌功能,山陕商人最有特色的信仰,即信仰关帝,也正是山陕会馆的一大功能—关帝庙,山陕商人在此供奉关帝,同时也是山陕商人在此积聚,欣赏戏剧之处。张秋山陕会馆经过修缮,恢复了其原有的样貌,这对我们了解运河沿岸的文化,提供了更多的考察场所。运河作为古代王朝的生命线,治运和治黄可谓为两件大事。台前八里庙的大河神祠,向我们展示了这一点。大河神祠内的墙壁上,记录有古代在台前地方的治河功绩,在院内的石碑中也说明了在古代治河的重要与不易。
在参观运河古迹的路途中,我们经过了中国的母亲河—黄河。过去只能在坐车的过程中才能领略到的黄河的壮阔,这次走在金堤河与黄河大堤上,可以更好地感受。黄河从黄土高原携带的泥沙,在下游地区淤积冲刷,形成了黄河沿岸独特的样貌。现在正值枯水期,黄河的水量明显减少,河床暴露出来,黄河携带的泥沙,也在沿岸淤积。黄河作为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河流,古代王朝为整治黄河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元明清之际,随着政治中心的北移,南北交通尤为重要,而运河最大的隐患就是黄河,黄河的改道,以及其所带来的泥沙,不断地淤塞运河河道,使得中原王朝不断治黄治河,这也就说明了为什么现在存在很多记有治河功绩的石碑。我们考察参观的最后一站—刘邓大军强渡黄河纪念馆,坐落于孙口镇将军渡。解放战争期间,刘邓大军为反击国民党的重点进攻,听从中央的指示,越过黄河,挺进大别山,为中国革命成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纪念馆不仅展示了渡河过程,也向我们展示了人民群众的踊跃参与。
李美琪
2024年11月9日,研究院一众师生七点半在校门口集合准备前往阳谷进行田野考察。坐上大巴,在郑民德、胡克诚、高元杰等几位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开启了为期一天的旅程。
经过半个小时的车程,我们首先来到了周家店闸。周家店船闸始建于元大德四年(1300年),是中国大运河会通河段上的重要闸口,也是目前运河山东段保存最为完整的复式船闸。周家店闸包括北闸、南闸、月河涵洞、运河河道、月河河道等结构。高元杰老师为我们讲解了南、北闸的构造,其中金刚墙为闸体的主要构成部分,墙体由19层条石错缝垒砌而成,有船只需要通行时将其拾升,调节水位即可。另外,根据水流方向和闸口位置也可辨别上、下游,例如南闸是呈“八”字形张开的折弯石墙,可借墙体削弱冲击力,为上游;而北闸墙体平直,为下游。以往在书里看到这些虽会在网上搜索图片资料,但也大多是自己想象,见到实物后让我对其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观察完南北闸构造后,我们还沿河看了月河涵洞和石碑,最后胡克诚老师为我们合影留念后出发前往下一个地点。
第二站我们来到了七级古码头和古街巷。七级码头在明清时期曾是阳谷、东阿等周边地区漕粮北运的起始码头。据说,是因为码头的台阶水下十级、水上七级,才取名为“七级码头”。漕船在此靠岸,商人、游客上岸停留,货物在此转销,七级镇不仅是重要的交通枢纽,也是繁华的商业城镇。然而,随着大运河的航运功能被废弃后,七级码头也逐渐被淹没于地下。直到2011年,为配合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建设,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七级码头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才清理出这一座保存良好的清代京杭大运河航运码头,它的发掘曾被誉为2011年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看完古码头我们沿阶而上,向东进入了古街巷,一路走去,脚下是一条青石板路,两侧房屋多为砖木结构,古朴的沿街建筑让人仿佛回到了明清时期。西街在明清时期曾是重要的商业街区,如今古街集市虽已搬离,昔日繁华不再,但两侧仍然存有狄家药铺、翟氏祠堂、百货部、“一碑担两间”茶馆等众多传统建筑,体现了当时繁华的商业景象和人们丰富的生活方式,引人想象与怀念,也期待它们能被合理规划,挖掘其文化价值,在未来再次焕发生机与活力。
离开七级码头后,我们继续前往阿城,来到了第三站——陶城铺闸。由于行车不便,下车后我们经过一段步行来到陶城铺闸。在沿河观察时,胡克诚老师为我们讲解了陶城铺闸设立的缘由与兴衰,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在河南铜瓦厢决口,黄河改道北徙,冲断张秋运河,后清政府忙于镇压太平天国、捻军起义,无暇治理黄河,导致漕运一度中止。为恢复漕运,清光绪七年(1881年)改新运口至陶城铺,开新运河至阿城闸入运河,在此置闸。后漕运废止,陶城铺闸就此功能丧失。陶城铺闸是运河节制闸的典型代表,石与石之间上下由铁钉相穿,左右由燕尾型铁扣相连,现存铁扣既有清代遗留,也有现代修补,老师的讲解让我们对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与了解。
在陶城铺闸后我们没有直接前往下一个预定地点,而是来到了陶城铺村关帝庙和魏氏家族墓。走入庙中,正北面房屋供奉着关帝神像,屋外两侧立有明万历、清光绪年间的石碑,这个关帝庙规模不大,短暂停留后我们便继续步行前往魏氏家族墓。走过小桥,穿过一条僻静小路,我们来到了一片荒地,这里分散树立有十几座墓碑,这些墓碑上的碑文记载了墓主人的生平事迹,每一座都诉说着魏氏家族昔日的辉煌,是研究清朝时期阳谷地区历史、文化及家族传承等方面的重要实物资料。老师同学们三三两两围绕着墓碑进行探讨,由于时间原因,观察完后我们又赶往下一个地点。
在从阿城前往张秋的途中,我们离黄河也越来越近,在东堤险工附近老师叫停车辆,呼吁大家下车看看黄河,下车后我们看到有一民间乐团在演奏歌曲,经典的歌声传来也令人深感放松惬意。继续往前走去我们看到了一块写有“东堤险工”的大石碑,东堤险工是金堤河最下游的一处险工,地处山东黄河和河南黄河的交界处,亦是黄河、运河、金堤河的交汇点。也就是说越过金堤河另一边就是河南濮阳,两地在此仅一河之隔,这也让我印象格外深刻。在东堤险工的“听涛亭”下,保存着一通石碑,碑名为“山东黄河上中游分界碑”,它记录了北洋时期山东黄河的管理机构设置,说明了民国初年阳谷张秋附近是山东黄河上中游的分界点。漫步文化园内,亭台错落有致,“黄河穿运”石刻图分列左右,高元杰老师为我们讲解了黄河横穿运河、开新运河的过程,让我们看到了古人在应对自然变化时的智慧,令人感叹。
离开东堤险工后,行车到达张秋,来到了我们的第四站——荆门下闸。荆门下闸,又名“荆门北闸”,位于张秋镇下闸村西,是京杭大运河上的元代舶闸。荆门下闸始建于元大德三年(1299年),“大德三年六月初一日兴工,至十月二十五日工毕,役夫三百一十名,长广同阿城上下闸”。清代曾经重修,下闸亦为明代阳谷运河设六闸之一。
午饭我们品尝了张秋特色美食—张秋炖鱼和壮馍,休整过后我们继续踏上了旅程,来到了第五站关帝庙。关帝庙,位于张秋镇运河西岸三义街,由山东、山西、陕西三省商人集资合建,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关帝庙大门两侧立有两座石狮子,庄严守护着这座庙宇。走进庙中,正北为三座大殿,供奉关帝神像。东西各有配殿,东配殿供奉护佑漕运的金龙四大王,西配殿供奉财神赵公明,西殿前还有一颗百年老树,穿越房梁茁壮成长,枝繁叶茂。南为戏楼与通道叠为上下两层,看到它的一瞬间就让我想起了影视剧中戏班在台上唱戏的热闹情景。另外庙中还有三官殿、元君殿、菩萨殿等。
第六站我们来到了张秋码头、金堤河交汇处。这里因行车不便,我们下车步行走了一小段路程,小小一段路,风力却是不小,吹得人有些发抖。在路上我们还看见了一些当地的居民在金堤河岸边休闲地钓鱼。片刻后我们到达了张秋码头,张秋作为运河重要码头,运河古渡口被称为“漕湟要津”,被列为张秋一景,志称“冠盖云从,帆樯鳞集,实中原绾毂之襟喉也”,我们可以从中想象当年的繁盛景象。
离开张秋后经过了较长的一段车程,我们来到了第七站——大河神祠。大河神祠位于台前县夹河乡八里庙村北部,始建于明朝景泰年间。下车后发现大河神祠外的铁门上锁紧闭,于是在祠外胡克诚老师和高元杰老师为我们介绍了“八里庙”名字的由来及张秋的黄运关系和发展。不一会就见郑民德老师找来了当地负责人为我们打开了锁,大家一同入内参观。祠内有三块石碑,均被玻璃罩盖住,胡老师和郑老师为我们进行了讲解。墙壁上还有一些相关壁画和文字记载,但部分墙体已经有些斑驳了,或褪色或掉皮。离开大河神祠后,我们继续前往顾庄乾隆滚水坝,但令人惋惜的是,滚水坝被覆盖难以观察其全貌,此时恰好来了一位热心的大爷,在老师对其进行询问交流后我们便离开了。
最后一站我们来到了沙河崖刘邓大军渡黄河纪念馆。在进入纪念馆前,我们首先看到了由薄一波题词的刘邓大军渡黄河纪念碑,碑高有二十多米,仰望纪念碑,敬畏之情油然而生。继续前行,刚踏入纪念馆,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正对我们的是一座巍峨的雕像,庄严肃穆,战士们高大的身躯矗立在那里,眺望远方,目光坚定,大步向前,给人一种无形的力量。往里深入,纪念馆分为9个展厅,以历史发展为顺序,重点陈列了以“强渡黄河”为主要内容的解放战争时期的历史事件,生动地再现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站在纪念馆中,我深刻感受到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正是无数革命先烈们前赴后继、浴血奋战,才为我们铸就了今天的和平与繁荣。他们的奉献和牺牲精神,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敬仰。我们应传承和弘扬这种精神,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坚定信念,勇往直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此次田野考察之旅,在几位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去了周店闸、七级古码头、七级古街巷、陶城铺闸、荆门下闸、关帝庙、运河码头、金堤河、台前八里庙大河神祠、乾隆滚水坝、沙河崖刘邓大军强渡黄河纪念馆等地,收获颇丰。田野考察使我们获取了第一手历史资料,例如在此次考察中接触到的像古碑刻、古建筑等实物资料,还有通过采访当地村民获取的口述史料,这都是我们了解运河的珍贵资料。而且田野考察使我们不再是只埋头于书本知识的理论研究者,而是真正走进生活、触摸大地的探索者,让我们更深刻认识到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希冀运河文化在新时代能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