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平、汶上水利遗产与历史文化考察日记

2025年9月21日 星期日 多云

清晨的校园还笼罩在一层薄薄的秋意中,我们怀揣着对历史的敬畏与对知识的渴盼,于八点整在东校区东门集合。在张晓东老师的组织下,我们四位同学怀着兴奋的心情登上了中巴车。之后,我们陆续接上了吴金甲老师与胡梦飞老师。车子行驶在通往东平的道路上,窗外的景色由城市建筑逐渐转变为郊野风光,我们的话题也从校园生活自然过渡到了此次考察的历史文化背景。胡老师向我们简要介绍了今天将要参观的戴村坝和南旺分水枢纽工程的历史意义,让我们对即将到来的考察充满了更多期待。

第一站——戴村坝

约上午十时,我们抵达了今日考察的第一站——东平戴村坝博物馆。这是一座依水而建的现代建筑,与周边的水利工程和谐相融。在三位老师和博物馆专业讲解员的带领下,我们开始了系统的参观学习。戴村坝作为中国水利史上与都江堰齐名的重要水利枢纽工程,其历史地位与科技价值令人叹为观止。它坐落于大汶河与大清河的分界处,是京杭大运河南旺分水枢纽工程的关键组成部分。讲解员告诉我们,戴村坝的建造旨在拦蓄大汶河水,通过巧妙的工程设计将大汶河之水引至南旺水脊最高点,从而补给运河水量,保障大运河航运畅通无阻,因而享有运河之心的美誉。

 

博物馆内丰富的展陈让我们目不暇接:精美的沙盘模型生动再现了戴村坝的全貌,历史图片和文献资料详细记录了工程的建造历程,动态演示视频则清晰展示了戴村坝的运行机制。我们驻足在每一个展区前,仔细聆听讲解讲解员专业而详尽的介绍让我们了解到,戴村坝全长1599.5米,由主石坝、窦公堤和泄洪坝三部分有机组成。明永乐九年,工部尚书宋礼主持重开会通河时,采纳了民间水利专家白英老人的建议,创造性地在戴村拦河建坝,引汶水至运河最高点南旺入运,利用该处南北水脊的独特地理形势实现南北分水。这一创举充分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治水智慧。

胡梦飞老师补充道,尽管1959年小汶河口被堵,戴村坝失去了引汶济运的原始功能,但它在防汛抗洪中仍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承担着固定河槽、控制河势、拦沙缓洪等重要功能。博物馆的墙壁上还写有毛泽东主席戴村坝的盛赞:“一个了不起的工程”,让我们对这项古代工程更多了一份敬仰之情。

 

最让我们印象深刻的是戴村坝的三绝:一绝在于沙滩筑坝,在流沙地质上成功修筑石坝,展现了高超的工程技术;二绝在于分级漫水,通过科学的分洪设计有效缓解水势,体现了独特的设计智慧;三绝在于功效卓著,历时六百余年仍基本保存完好,至今仍在发挥重要作用,证明了卓越的建筑质量。在博物馆内的学习结束后,我们走出展馆,实地站在戴村坝上由远及近,这座古代水利工程的气势磅礴令人震撼。秋风拂过水面,波光粼粼中,石坝巍然屹立,我们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响,感受到古代工匠的智慧与汗水。

第二站——南旺分水枢纽遗址

时近正午,我们告别戴村坝,前往第二站——汶上县南旺镇。车辆行驶在乡间道路上。十二时许,我们抵达南旺镇,老师们特意选择了一家当地特色餐馆。就座时,胡梦飞老师细心询问每位同学的饮食禁忌,这种无微不至的关怀让我们倍感温暖。午餐期间,师生围坐一桌,畅所欲言。我们不仅探讨了上午考察中的学术问题,还聊起了学习生活中的趣事,甚至拉起了家常,餐桌上充满了欢声笑语。这种融洽的师生关系,让考察之旅更添温馨。

 

下午二时,经过休整后,我们来到了南旺分水枢纽遗址。首先参观的是大运河南旺枢纽博物馆,在这里,专业的讲解员为我们系统讲解了南旺分水枢纽的历史背景。我们了解到,南旺分水枢纽是明永乐九年工部尚书宋礼采用汶上老人白英建议修建的伟大工程。讲解员详细解释了整个工程体系:首先在汶上修筑戴村坝拦截汶水;然后开挖小汶河,引导汶水至南旺分水口;接着导泉补源,收集疏导汶上县东北各山泉汇入泉河至分水口;最后在小汶河入运的“T”字型水口修筑石头护坡,实现科学南北分水。吴金甲老师补充道,南旺分水枢纽还疏浚了三湖作为水柜,修建了一系列闸坝,用于调节水量,保证漕运畅通。这一工程体系之完善、设计之科学,足以与著名的都江堰相媲美。

 

博物馆的参观令人受益匪浅,而随后对南旺枢纽考古遗址公园的实地考察更让我们感触良多。遗址公园以汶运交汇口和南旺分水龙王庙为核心,北至十里闸,南至柳林闸,东至徐建口斗门,规模宏大。我们漫步在遗址间,看着那些历经沧桑的石构建筑,仿佛能想象出当年分水的景象。老师们耐心地为我们指点各处遗址的功能和价值,让我们对古代水利工程的认识从书本走向了现实。

 

为了加深对闸口结构的直观认识,三位老师特地带领我们驱车前往柳林闸进行实地考察。柳林闸作为南旺分水枢纽的重要闸口,又称南旺上闸。我们站在闸口上,仔细观察它的建筑结构,老师们则为我们讲解它的设计原理和工作机制。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让我们对古代水利工程的认识更加深入。

第三站——汶上县博物馆

 

下午四时多,我们前往此次考察的最后一站——汶上县中都博物馆。博物馆负责人亲自接待了我们,并为我们做了详细的讲解。其中最令人震撼的是太子灵踪塔出土的佛教圣物,包括佛牙舍利、金棺、银椁等珍贵文物。负责人告诉我们,这些文物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是研究中国古代佛教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我们仔细观摩这些千年遗珍,被古人的精湛工艺和虔诚信仰深深打动。博物馆的展览以丰富的实物和详实的资料,展现了汶上地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让我们对这片土地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考察结束,踏上归程时已是下午五时许。我们几位同学在车上回顾着今天的所见所闻,从东平戴村坝的古代水利智慧,到南旺分水枢纽的科学设计,再到柳林闸的实地考察,最后到中都博物馆的佛教艺术珍品,这一天的考察内容丰富而充实。我们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更感受到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老师们在全程中的悉心指导和生动讲解,让我们对水利工程史、运河文化有了更为直观和深入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