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东平城的斑驳记忆——记东平田野考察的一天
赵传
9月28日早7点30分,由我院郑民德、罗衍军、周广骞、胡梦飞、苏新红、徐艳芹、张晓冬7位老师以及赵传、孔维涵、刘源三位2023级研究生组成的队伍准时出发,从市区喧闹的早高峰一路南下,窗外的景致逐渐开阔,心也仿佛挣脱了学业的压力与束缚。此行的目的地,是那片枕着黄河涛声、载着千年历史的土地——东平、平阴。
第一站:东平黄河文化广场
跨过黄河浮桥,我们到达了此行的第一站:东平黄河文化广场。未近其身,先感其魄,几字湾和“黄河之水天上来”七个大字首先映入眼帘。万里黄河万里长,黄河两岸是故乡,极目远眺波涛汹涌的母亲河,正是这蕴藏着无穷力量与文化底蕴的河水,孕育了源远流长的文化和灿烂辉煌的文明,哺育了沿岸的生灵,也向我们诉说着东平大地的一处处文物宝藏,延续着传承千年的东原历史文脉。
随着山路继续向上,站在黄河文化广场的观景台上,黄河宽阔的河道在这里呈现出一片壮观景象,奔腾不息的河水从脚下滚滚而过,河岸两侧大片的黄河滩涂延展至远方,欣赏着大自然的瑰丽景色,感受着黄河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在这里,每一刻都浸透着历史文化与大自然风景交融的无穷魅力。
第二站:狮耳山虎窟寺
告别黄河,我们前往平阴狮耳山,开启了攀峰之行。上山的路是曲折的石阶,掩映在松柏与斑驳的灌木丛中。行至山腰,我们到达了虎窟寺。寺前有两处清道光年间游客所刻的“云门柏”“槐底泉”,可惜柏树已失,而泉水仍存,顺着石阶缓缓流淌。据老师讲述,虎窟寺因有一虎藏于窟内而得名,果然寺如其名,是依着一处天然岩洞而建,殿宇与山岩几乎融为一体。可惜的是,寺内各处房屋均已上锁,香炉也早已熄灭,我们只好在这幽静之地静静感受时光流淌的潺潺之音。
第三站:棘梁山千佛崖景区
午后,我们驱车前往司里山村棘梁山景区。这里的“千佛崖”,是此行的又一个重头戏。该地以自南北朝至明代雕刻的诸多摩崖造像而闻名。沿着山径攀登,可以迎面看到由释迦牟尼、老子、孔子组成的三座石像(如下图),最大者为释迦牟尼造像,高9.8米,左为老子像,右为孔子像,旁有僧徒侍立像,象征着“三教合一”。造像东西长32.2米,南北长14米,最高处11米,东崖似印,西崖似匣,远看又似城堡。在其两侧的石壁上,原有自南北朝到明代雕刻的造像一千余尊,其中大者10米,小者10多公分,保留到现在的共计480余尊,分别为北朝、隋、唐、宋、元、明六个造像区,摩崖造像层出不穷,大大小小,密密麻麻,蔚为壮观。它们或庄严,或慈祥,或已残损,但无一例外,都凝聚着古代工匠无比的虔诚与匠心。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这些佛龛上,光影斑驳,仿佛给冰冷的石头注入了灵动的生命。站在崖前,会感到一种被注视的温暖。那不是一双眼睛,而是千百双,穿越时空,静静地凝望着来来往往的众生。此地古称“棘梁”,与水浒故事有些关联,景区内有众多梁山好汉遗址,如粮仓、饮马池、宋江井等,更添了几分江湖的豪气与传奇色彩。佛的慈悲与侠的义气,在此地奇妙地交融。
第四站:八里湾泄洪闸
简单的午餐之后,考察队伍再次出发,参观集现代科技与治水智慧于一体的水利设施——八里湾泄洪闸。该闸原建于20世纪60年代,后为提高防洪标准,又于2002年进行改建,历时两年竣工。通过该闸可以增加东平湖排水出路,沟通新、老二湖,达到联合控制运用的同时满足当地灌溉、排涝的要求。我们在湖边的格堤之上仔细欣赏着东平湖“气蒸云梦泽”般的美丽,忽然我们的目光被一条小渔船所吸引,我们集中注意,仔细数着打捞上来的鱼数。恰巧周围有村民要买他们的鲜鱼,我们便跟随着他的脚步一同前往岸边,更进一步地体验着当地人的生活。
第五站:程公祠
行程的最后一站,是位于斑鸠镇的程公祠。这是为纪念唐代名臣程咬金而建。祠外有一程公骑马立斧雕像,面容凌厉,目光中透着睿智与坚毅。院落不大,墙边有数通捐资石碑,正殿之上挂着匾额“福王所居”。大殿内有程咬金等一众唐初开国武将,他们共同为大唐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告别程公祠,我们踏上了返回聊城的路。车窗外,暮色四合,远山与田野都化作了剪影。身体虽倦,思绪却如这暮色般丰盈。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这一日,我们仿佛溯着时间的河流进行了一场漫游,触摸了历史的层层肌理,感受了时代的漫漫长河。
融合历史、自然与红色文化:东平运河考察实记
孔维涵
京杭大运河的东平段,位于山东省泰安市的东部,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串联起相应的自然景观与历史文脉。鉴于此,研究院师生将本次运河沿线考察地点放在了泰安东平县,实地走访黄河文化广场(东平县石姜线)、狮耳山虎窟寺、东棘梁山千佛崖景区、戴庙闸、东平湖、程公祠等代表性地点。
第一站:东平县黄河文化广场
黄河文化广场位于东平县旧县乡姜沟山顶,临近石姜线,占据黄河东平段入济的最后一弯,是观赏黄河入鲁的绝佳制高点。在考察过程中,师生们首先登上广场的制高点,俯瞰黄河入鲁的壮丽景色,感受黄河奔腾不息的气势。随后,大家参观了黄河诗词文化墙,墙上镌刻着历代文人墨客赞美黄河的诗词佳作,从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的豪迈,到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的壮阔,师生们在诗词中领略黄河文化的深厚底蕴。广场内设计的 “几” 字形山体石壁格外引人注目,石壁上顺着纹路雕刻出黄河流向脉络图,清晰地展示了黄河的流经路线,让师生们直观地了解到黄河的地理分布。同时,广场利用坡地高度差设置的山顶、山脚两个观景瞭望平台,为师生们提供了不同视角的观赏体验,大家在此拍照记录,交流感受。通过对黄河流向脉络图、黄河诗词文化墙的考察,师生们不仅丰富了地理知识与文学素养,还增强了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
第二站:狮耳山虎窟寺
狮耳山虎窟寺坐落于平阴县境内的狮耳山,狮耳山因山形似狮耳而得名,山势险峻,风景秀丽。师生们沿着山路攀登至虎窟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寺庙古朴的山门,进入寺庙后,大家参观里面的各处庙宇和石碑,殿内供奉的佛像造型精美,神态庄严,壁画色彩鲜艳,内容丰富,展现了古代工匠高超的艺术水平。寺庙周边的自然环境十分优美,山林郁郁葱葱,空气清新,十分适合道士修行,尽管我们看到道士生活的痕迹,但始终未见其踪影。虎窟寺作为当地重要的宗教文化场所,承载着丰富的宗教文化内涵与历史记忆,其建筑风格、佛像艺术、壁画等都是古代文化艺术的重要体现,为师生们研究古代宗教文化、建筑艺术与绘画艺术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通过考察,师生们了解了佛教文化在当地的传播与发展,增强了对宗教文化的理解与尊重。
第三站:棘梁山千佛崖景区和戴庙闸
棘梁山千佛崖景区位于东平县棘梁山,棘梁山山势陡峭,悬崖峭壁众多,千佛崖就开凿于其中一处悬崖之上。千佛崖始凿于唐代,历经宋、元、明、清等朝代的续凿,形成了规模宏大的佛教造像群。千佛崖上的佛像数量众多,造型各异,题材丰富,雕刻技艺精湛,是我国北方地区重要的佛教造像艺术宝库之一,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与艺术价值。师生们来到棘梁山千佛崖景区,沿着石阶攀登至千佛崖下,近距离观赏这些珍贵的佛教造像。千佛崖上的佛像大小不一,大的高达数米,小的仅有十几厘米,佛像的神态表情各异,有的庄严肃穆,有的慈祥温和,有的威武霸气,展现了古代工匠高超的雕刻技艺。老师讲解了千佛崖的开凿历史、造像题材、雕刻技艺以及历代保护情况,大家对千佛崖的文化价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考察过程中,师生们还注意到千佛崖部分造像因长期受到自然风化、雨水侵蚀以及人为破坏等因素的影响,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棘梁山千佛崖景区的佛教造像群是我国古代佛教艺术的杰出代表,其丰富的造像题材、精湛的雕刻技艺反映了不同朝代的宗教信仰、文化思想与艺术水平,为师生们研究中国古代佛教艺术史雕刻史以及社会文化史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戴庙闸,位于东平县戴庙镇,是京杭大运河东平段的重要水利枢纽工程,始建于明代,后经多次修缮与改造,至今仍在发挥着防洪、灌溉、航运等重要作用。戴庙闸的建筑结构独特,设计科学合理,体现了我国古代水利工程的高超技术水平,是研究我国古代水利史与运河文化的重要实物例证,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与文化价值。戴庙闸为师生们研究我国古代水利史、运河文化以及古代科技发展水平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通过考察,师生们不仅学习了水利工程的相关知识,了解了水利工程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还认识到科学技术对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同时,戴庙闸所体现的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创新精神,也激励着师生们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
第四站:东平湖
东平湖位于山东省东平县境内,是山东省第二大淡水湖,也是京杭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平湖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周边拥有众多的历史遗迹与文化景点,如梁山水泊遗址、腊山国家森林公园等。东平湖湖面广阔,水质清澈,水产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美,不仅是重要的水利枢纽与水产养殖基地,还是著名的旅游景区与影视拍摄基地。师生们在湖边游览东平湖,欣赏水天一色的美丽景色,远处的山峦连绵起伏,构成了一幅美丽的自然画卷。在游览过程中,我们看到远处的渔夫忙碌着,汽船的轰鸣的声响彻湖整个畔。当汽船靠岸时,百姓拿着手里的袋子陆续奔向湖边,大小不一、种类多样的湖鱼成为了他们的目标,百姓为购得鱼儿纷纷露出了喜悦之情。老师们为我们讲解了东平湖的历史,作为京杭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平湖在古代航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今仍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重要调蓄水库,具有重要的水利功能。在考察过程中,师生们还关注到东平湖的生态环境保护情况。东平湖管理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护湖区的生态环境,如加强水质监测与治理、禁止非法捕捞、种植水生植物净化水质等,使得东平湖的生态环境得到了较好的保护,水产资源丰富,鸟类种类繁多。通过考察,师生们领略了东平湖的自然之美,了解了东平湖的历史文化价值与水利功能,增强了对自然景观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同时,东平湖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与生态旅游发展模式,为师生们研究生态环境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协调发展提供了实例。
第五站:程公祠
在行程的最后,我们在东平县斑鸠店村的程公祠进行了短暂地考察。程公祠是当地人民为纪念农民起义首领、唐朝名将程咬金所建,属于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经过考察,如今的程公祠为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重建。师生们对祠内的碑文、雕像和程公井进行了仔细的观察,领略到了这位唐代开国功臣侠肝义胆的独特魅力。
此次东平运河沿线考察,师生遍历八处景点,既触摸到运河文化多元维度,也锻炼了调研与协作能力,更深化了爱国情怀与环保意识。在未来,可将考察素材转化为教育资源,针对文物与生态保护开展专项调研,并建立景点长期合作机制,让运河文脉持续滋养师生,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
循运河脉络,探东平遗韵:一次跨越千年的文化考察报告
刘源
本次考察以“运河文化”为主线,串联起东平地区从南北朝至隋唐,乃至当代的水利、宗教、军事与民俗文化景观。我们师生一行,旨在通过实地走访、碑刻研读与地方访谈,理解大运河(黄河段)如何作为一条流动的文化通道,深刻塑造了东平的历史地貌、经济形态与精神信仰。报告将详细记录我们对黄河东平段、北齐摩崖石刻、虎窟禅洞及程咬金传说的考察见闻与思考,力图还原一个立体、生动的东平历史文化图景。
何处为东平?东平,地处古济水、大汶河与黄河交汇之处,自古便是水陆要冲。京杭大运河的贯通,尤其是其“借黄行运”的河段,更将东平推向了帝国漕运的前沿。这里不仅是经济的枢纽,更是文化交流、碰撞与沉淀的熔炉。我们选择东平,正是为了探寻水运如何滋养了佛教的传播、如何催生了彪炳史册的武将、又如何在其工程奇迹中展现古人“天人合一”的智慧。这是一次在时空经纬中寻找文明密码的旅程。
第一站:黄河东平段——千年漕运的沉默见证
9月28日,我们的考察始于浩渺的黄河东平段。站在堤岸上,眼前浑浊的河水奔流不息,早已不见昔日“舳舻相接,帆樯林立”的盛景。但静默的河水本身就是最厚重的史书。指导老师指出,此段黄河在历史上曾长期作为大运河的通道,即“漕运咽喉”。南来的粮船、北去的客商,都必须在此经历黄河风涛的考验。
我们展开地图,讨论着黄河河道的历史变迁如何直接影响运河的兴废。河风的凛冽,让我们切身感受到古代漕工与官员在此处治黄保运的艰辛与压力。这片水域,见证了无数沉船与悲剧,也见证了无数成功通航的喜悦。它是运河故事宏大的开篇,是一切叙述的物理基础,其壮阔与险峻,为后续所有的人文遗迹铺设了背景。
第二站:范村虎窟禅洞——山水之间的精神栖居
随后,我们探访了藏于山麓的范村虎窟禅洞。洞穴幽深,内有佛龛残迹。与宏伟的摩崖石刻不同,此处更显清幽与隐秘。我们推测,这可能是僧侣进行禅修的场所。
“为何高僧会选择在此修行?”有同学提问。大家结合之前所见,给出了合理的想象:它既远离尘嚣,能满足静修之需;又距离运河及主要交通线不远,便于乞食与交流。运河带来了外界的资讯与供养,而山林提供了内心的宁静。虎窟禅洞,代表了运河文化中“动”与“静”的另一面——在繁忙的漕运背后,存在着一个寻求超脱的精神世界。水运的繁荣,为宗教活动提供了物质基础与社会空间,使得修行得以在此生根发芽。
车轮缓慢地碾过湿漉的路面,引擎声在浓雾中显得沉闷。驶入环湖路,熟悉的湖景已全然不见,取而代之的是一片混沌初开般的景象。湖水消失了。 不,它就在那里,只是与天空、与雾气彻底交融在一起,不分彼此。我们仿佛不是在路上行驶,而是在一片无垠的云海边缘徘徊。能见度极低,仅能看见路旁几株形态模糊的柳树,像墨滴在宣纸上缓缓晕开,枝干在雾气中若隐若现,呈现出一种孤寂的、宋代绘画般的美感。
环湖一周,我们未能得见东平湖的全貌,却与它的魂魄不期而遇。指导老师望着这片空濛说道:“晴日的湖,是展示给所有人的风景;而雾中的湖,只向耐心的探访者袒露它的内心。它强迫我们放弃‘看’,转而用‘听’和‘感’去理解它。这像不像我们面对历史的态度?确凿的史料如同晴日的景观,而那些模糊的、失传的记载,就如同这场大雾,需要我们用心去倾听其深处的回响,我们至棘梁山脚下。此山虽不甚高,却兀立湖边,地势险要。山顶隐约可见的残垣断壁,被指认为宋代梁山好汉起义的早期据点之一。我们将车停在山脚,仰望这片从湖中拔地而起的石山,想象着当年义军在此凭水结寨,与官军周旋的场景。湖水是他们的屏障,也是他们的生命线。
第三站:北齐摩崖石刻群——运河岸边的信仰灯塔
沿河而行,我们来到了位于山崖间的北齐摩崖石刻群。当那些历经一千四百余年风雨的佛龛与造像映入眼帘时,整个团队都被一种庄严的历史感所笼罩。佛像神态安详,雕刻技法古朴雄健,虽部分已风化模糊,但神韵犹存。
我对此进行深刻思考:为何在运河(或其前身水道)旁的崖壁上,会出现如此规模的佛教石刻?结论是,运河不仅是商品通道,更是思想与信仰的传播之路。往来船只上的商人、船工、官员,既是物质的携带者,也是精神的传播者。在此险要处开凿佛像,一方面是为祈求水路平安,成为航行的精神灯塔;另一方面,也依托于运河带来的经济支撑与文化交流。这些沉默的石头,是佛教沿水路传播的鲜活证据,也是北朝时期东平地区文化繁荣的缩影。我们将石刻与黄河漕运联系起来,瞬间理解了这片艺术瑰宝更深层的生成逻辑。
第四站:程咬金故居遗存——运河哺育的豪侠之气
最后,我们寻访了与唐代名将程咬金相关的遗存。在看到那张题为“唐寶國公”的碑刻照片时(对应提供的照片文件),我们展开了关于地方历史记忆的讨论。程咬金,这位隋唐演义中家喻户晓的“混世魔王”,其历史原型正是山东东阿(今属东平)人。
为何这片土地能孕育出如此勇猛、草根气息浓厚的英雄?我们认为,这与东平作为水陆码头的环境密不可分。运河码头,是三教九流汇聚之地,充满了机遇、冒险与争斗。这样的环境,极易培养出任侠尚义、勇于拼搏的性格。程咬金的传奇,正是运河文化中市井性、豪侠气的集中体现。那块“程敬金”的碑刻(可能为地方谐音),虽与正史有出入,却恰恰证明了这位英雄在民间旺盛的生命力。他的形象,早已通过运河沿岸的说书、戏曲得以传播和重塑,成为了运河民俗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符号。那张“河南总虎”等字的模糊照片(对应提供的照片文件),也引发了我们对程咬金故事随移民传播至河南等地的猜想。
通过此次考察,我们清晰地看到,东平的历史文化绝非孤立的存在,而是一条由“运河”金线串起的璀璨珠链。
运河是经济的动脉,也是文化的催化剂:黄河漕运带来了人员和财富,直接或间接地支撑了北齐摩崖石刻的开凿、寺庙禅洞的修建,并滋养了戴庙坝这样伟大的水利工程。运河塑造了地方精神气质:从程咬金的豪侠传奇,到沿河百姓对水利工程的集体智慧,再到佛教信仰与民间祭祀的融合,东平的文化性格中兼具了水的灵动、佛的慈悲与江湖的义气。这是一种在动态交流中形成的、开放而多元的地域文化。
这次考察让我们走出书本,真正实现了“知行合一”。我们触摸到了历史的温度,理解了文化生成的复杂性。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加强整体性保护与宣传,建议将上述散点遗存整合为“东平运河文化廊道”,设计统一的研学路线,突出其内在联系。深化数字化记录,对摩崖石刻、碑刻等脆弱文物进行高精度三维扫描,建立数字档案,便于研究与线上展示。活化民俗文化,可依托程咬金等IP,开发相关的文旅体验项目,如情景剧、民俗节庆等,让历史故事“活”起来。
总而言之,这次东平之行,不仅是一次知识的丰收,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我们循着运河的脉络,完成了一场与千年历史的对话,深刻体会到中华文明生生不息、兼容并蓄的伟大力量。